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

1 修道課程

自古以來,修道的人多,而成仙品,證佛果的少,這是什麼緣故呢?皆因未遇真道而功不精也。古代的修道者,皆是苦修苦煉,拋家捨業,斷情絕慾,自修自得,心不妄動,修的內功圓外果滿,至誠所感,然後得蒙上天慈悲,暗派仙佛指點,否則是不能得上乘大法的。現今我們平步的名登天榜,是多麼值得慶幸呢?

諺云︰「來得早不如來得巧」,我們正應了這句話,真是三生有幸,趕上佳緣。但一般人往往因為得來容易,便作等閒看,結果失之更易。大部份都因著形著象,盡看外表,所以雖在佛堂,誠心辦道幾年,但日久生厭,以為修道也沒有什麼新奇。因此無形之中,自行淘汰了。正所謂:「一天兩天,佛在心中;三天五天,佛在空中;十天半月,無影無。」
古人云︰「天福憨心得。」修得能裝傻糊塗些,方能佔莫大的便宜;若是巧辯多心者,最易吃虧。因修天道,原在於真功實善,不在外表虛名;在於實至名歸,不在於浮靡清談。故形象外表,非為修真者所需有,原道之體,本無形象,形象皆道之枝末。

道家云︰「不出戶,知天下,不窺牖,見天道,其出彌遠,其知彌少。是以聖人不行而知,不見而明,不為而成。」由此可知「道之妙」不假外求,只要能迴光返照,妙自生矣。聖人云︰「行遠必自彌,登高必自卑」。實乃修道至貴之箴言。考察歷代修道者之成敗,與今時修道者之成敗,其理並無二致。
有的誠心不變,任勞任怨,則不難道成天上,名留人間。有者遇事生心,功課不專,雖頂個修道的虛名,只要經過一番天考人驗,便生退悔之心,結果落成千苦之恨。

故修道若沒有實在的成績,怎能領到聖賢文憑?若想證成績之優,必在平時功課認真力求進步,務必使其各門平均發展,樣樣及格才可;否則是難如所願的。說來說去,修道的功課究竟共有幾門呢?大略主科有四,副科無數,對於這些功課若不認真去作,有一天將會名落孫山,而遺憾終身矣。

今後學領受前人慈悲,如夢初醒,悔恨過去各門都甚為缺欠,實感慚愧般般,所以感到前人的這篇金石良言關係實重,我們修真者,若不從各門基本功課下手,怎能談得上真功實善呢?今天後學特別提出來與各位前賢作一參考,作為我們日後修道之寶鑑。
修道之功課分為四門︰一品格、二功德、三火候、四禮節。
修道品格驗當先,再培功德立志前;
火候煉足性光現,博文約禮法聖賢。

1·品格︰品格是修道的首門功課,亦是修己的工夫,聖人云︰「己所不正,如正人何?」又云: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」因為道本無形無象,以人來代表弘揚之,若修天道者,人人品格高尚,誠於中形於外,那不用說,人家必定認為道好。老前人常云︰「修道者每個人足以代表道,一人之好壞,直接間接都會影響道的名譽,若能改毛病去脾氣,謙恭和藹,低心下氣,孝父母,友兄弟,信朋友,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,如此品格自然高超,人人敬佩,如此再勸人,可獲大成功。」
故無論富貴貧賤,皆應實修其內德。所以孔子曰︰「齊景公有馬千駟,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。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,民到於今稱之。『誠不以富,亦祇以異。』其斯之謂歟。」由此可知,為人修養德性之重要,況乎我們修天道者,又身負重任,怎可敷衍呢?故我們當知內德之修養,本是「仁」的實功,若能一步一步行來,品格自能日漸高尚,若內德不修,言談必輕,如此怎能教人歸向正覺呢?

2·功德︰功德乃是成聖成賢的主要條件,故修道必須立功、立德。古云︰「人間無不忠孝聖,天上無無功德神。」有德纔有功,德者福之源也,德不立則福不至,道必須以德來培,古今聖賢皆以立德利人為事也,德立則冤孽可消,有道無德必定招魔,故聖人云︰「苟無至德,至道不凝焉。」故修道若不立德、立功,怎能名留千古,受人崇拜呢?尤其這回三曹普渡,萬佛降世,神人共忙,三曹會議,全靠功德為急,功多果自強。單傳時先把內果修成,再立外功;如今普渡辦功在先,修果在後。辦功者分之為三,即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各當盡力而為,仙佛常云︰「天上果位人間定,西方果位人間證」,我們如不行功培德,怎能位證九蓮呢?若能日積月累,積沙成塔,何患功德不圓滿,又何愁不成仙作佛呢?

3·火候︰火候是煉性的主要功夫,倘若品格不錯,功德也有而火候缺乏,也是不行。因為火候缺欠,遇不如意事,便極易半途而廢,或者前人考驗、後學批評即生嗔心,顯怒容,或因某一個人,或因某一句話,便不願修辦,這豈不可惜嗎?故「功德」非火候不能鞏固。火候煉足時,方呈現太和元氣,人人歡喜,否則嗔火一動,功德難存,修真云︰「一把無明火,能燒萬里功德林。」故修真者,必慎而謹防。
師云︰「靈園煙迷霧重鎖,幻海失真我,滔滔波浪逐朝流,方寸地遙遙遠隔,蔽有層層物慾,蘊著烘烘魔火,一念之差錯規則,塗炭真功德,深負母慈朝暮盼,都只為腳步放左,勿爭一時長短,當懷將來結果。」

所以修道人若不降伏魔火,雖功德無量亦難免毀於一旦。且看昔日蘇東坡師佛印。自以為修道的功夫已到上乘,故以詩表白曰︰「稽首天外天,迴光照大千,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派人差於佛印,但佛印竟批上「放屁」兩字,害得東坡氣忿不已,準備過江問罪。那知佛印有意考他一考,獨自隱於禪房不理,且於門前書之曰︰「八風吹不動,一屁打過江。」東坡見了慚愧萬分,無地自容,從此立志低心求進,終證大仙之位。

還有唐朝元帥魚朝恩者,愛好佛經,常請教於南陽國師,國師善講無明,有日元帥問於國師曰︰「國師善講無明,何不將無明拿出一見。」國師曰︰「現下國勢衰危,國奴何敢來問佛法。」一語「國奴」方出,氣得魚朝恩大叫:「和尚欺人太甚!」國師破口微笑曰︰「此即是無明。」魚朝恩言下領悟,速收怒容,息滅無明之火。以上二例,可知魔火生於一時,若能迴光返照,低心下氣,無明從何而起?故修道者不能不慎。

4·禮節︰聖云︰「誠於中形於外。」又云︰「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。」禮節之行來,非在於物質之上。子曰︰「禮云禮云,玉帛云乎哉。」禮本出於內心,至誠表現於外,才能做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,我們現在是由凡夫欲學君子而步入聖賢。若不知禮,又如何能學君子法聖賢呢?若禮節好,自顯道氣高,若失禮節,逞野氣,好高騖遠,任你功德多大,亦是枉然。聖人云︰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已。」

故禮節可以治己治人,治國安邦平天下,若能導之以德,齊之以禮,人人自然有恥且格。又聖人之教,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,聖人定禮雜而不紊,繁而有序,實乃修道辦道者必須遵循之規則,以達上和下悅為要,承上啟下為責。不管對方之好歹,我終以至誠感之;任其狡如山鬼,久必現誠,至誠能化,豈虛言哉。

以上略述四點,果能實地而行,刻刻存心,何愁同胞兄弟不上岸,有緣人不登船?若有失宜之處,急速檢點,諺云︰「君子無德怨自修」,如此時刻嚴責自己,勤修功課,方不失為前人好後學,師尊師母的賢弟子,也不負皇降道之隆恩,能如此,方能負起代天宣化,普渡三曹之重任耳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