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

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

2011 三天法會 仙佛聖訓







南極老仙翁白話慈訓

心可不可以讓你下地獄啊?(可以)你也要憑著它了脫生死,對不對啊?(對)
你如何來讓你的心幫助你啊?人之初,性本善,你本來是不被汙染的!

老朽今天來,藉著這位小姐,你們覺得奇不奇怪啊?俺乃八仙之長老仙翁是也。俺老朽就是福祿壽裡面哪一尊啊?就是老壽星,原來這個老壽星就是拿著拐杖背駝駝的。

佛有沒有分別對待?有沒有分你比較珍貴還是我比較珍貴?有沒有老的少的漂亮的醜的?看起來是不一樣的是肉眼看的。那佛起分別的話,叫佛嗎?嫌人家笨嘛,自己就聰明嗎?

你們看到別人條件比較差,起了憐憫之心,這叫什麼啊?(慈悲)你們有沒有慈悲的念頭啊?還是我覺得我好可憐喔,你們來同情我啊?這叫什麼心啊?自艾自憐。

什麼叫嗔呢?忌妒。不喜歡別人比我更好,看不順眼,心裡面有高有低,這樣這個心要不要修掉啊?(要)

心平才能夠包容,才能讓人看到你有道的一面,所以貪嗔癡三毒要好好戒一戒。

小嬰兒最可愛,到了另一個階段,有沒有喪失了一點東西啊(赤子之心)這個赤子之心要把握好,有這個赤子之心就可以逆來順受,可以回到原點,不思善思惡,可以不被外境牽引。

赤子之心是真的丟了嗎?不可能丟,從哪裡丟了,就要從哪裡找回來。修道要經過千魔萬考,才能夠鍛鍊得像佛一樣,還是被別人一激,你就像魔了。總要有一點火候功夫啊!要不要鍛練啊?(要)

乖寶寶,你們要不要像彩雲一樣天上飛啊?還是是要迷迷糊糊往下墜啊?什麼時候能夠覺得自己身輕如燕啊?(無債一身輕)甚麼時候能夠無債一身輕啊?(還清業債)說來也不是這麼輕鬆。

這個道修來有味道嗎?(有)什麼味道?酸甜苦辣。要怎麼樣修才能顯出天道的至寶?怎麼樣修? (某講師:要把一切執著煩惱都放下,一切不如意都放下,把一切槓高我慢都放下),一切都會損壞,妻恩子愛到頭來也是一場空,夫妻本是同林鳥,大難來時各自飛。

今天如果要你們救人,如果要你們加入救人的行列,你們願意嗎?(願意)那如何去救人啊?第一個念頭就是,現在發生災劫,要你們去救劫,你們說我都還沒修好怎麼去救。

第一個念頭是善的,是對的就要去做它,當下第一念就要去做,所以修道得要講當下,當下要去求道,要去實行,當下要去做,有小孩子在你面前跌倒,會不會想說不要管他,當下就去把他扶起來。會不會想我走過去,會有別人來扶他,或是想他爸媽就在附近?(不會),如果是這樣想合不合道啊?(不合道)

所以你們要明白天時緊急,要趕快,真心以對,把你們真正的 「德」顯現。
所以你們要好好去「修身」,不要為了這個身體在操煩,你們都煩惱過你們的身啊?
(有)你們的煩惱,說來聽聽,胖嫌胖,瘦嫌瘦,美要嫌美,醜會嫌醜,是不是啊?(是)
美的嫌不夠美,是不是啊?(是)

那心情不好,會怎麼樣?放自己自由一點,對不對?

別給自己太大壓力,對不對?人啊渡來渡去還是渡自己,是不是啊?壓力太大會生病,有沒有?(有)都有,所以不要跟自己過不去,叫做放自己自由,是不是多對自己好,非常愛護你自己的身,但是對於心,是心重要還是身重要?(是心重要)能夠超越嗎?對不對啊?不用它,就讓身來超越你的心啊?會作怪的,是不是啊?(是)可怕嗎?(可怕)
如果心不能用它拿出來作什麼的話,那就會有很多很多的問題產生,無法受控制,
對不對?

情緒也是這麼來的啊!就會不高興,是不是啊?(是)

身體會不會越養越好啊?(不會)養出毛病了自己要負責,對不對?
每天在家吹冷氣吹到你會害怕出門曬太陽,或者是一曬到太陽反而會感冒,這就是一種養太好,對不對?

東西吃得愛乾淨,吃到髒的就拉肚子,這是一種「養太好」。自己好自為之吧!好不好? (好)別讓自己跟自己過不去,好好的,原來上天要我們來幹什麼就幹什麼,今天你們能夠來這樣護持這樣的法會、道場,要嘉許你們有這樣的心,但是大家不是不要放假,不要跟別人意見相左,要尊重,大家總是一家人的感覺。

南海古佛白話訓

◆佛為了眾生,應了眾生的心來說法,眾生也要以同樣的心來回應仙佛的慈悲。

◆你們要不要守住那本自俱足的本心去度化更多眾生
無論如何,你們也是理天的一尊佛,靈性是不滅的。要存佛心,說佛話。

◆接下來我們要如何降伏這顆心呢?要如何降伏呢?要守玄。

◆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要用心去做好。

◆人人是不是都是一尊觀音,你們俱足佛性,你們的佛性也沒有絲毫的偏差,不
增不減,要發揚光大,自性本自俱足一切,難道,你們有不足嗎?

如果你的心向外攀緣,就會感到不足,就是放失了本心。
要找回本心,也就是你們本性的所在,不可須臾離的是本心,可離的,就不是了。

◆古佛希望你們守住佛心愿力。無愿不成佛。
愿是原心。愿是未下凡來在天上就立下來的愿力。遇到挫折不可有絲毫抱怨,
你們內心會波瀾萬丈,內心要波靜如水,才可照見本心。

因為波瀾,所以智慧會被遮障,不能清明,就無法照見我們的愿力。
愿力在哪裡,自己可以找嗎?
如果自己都不能找,佛菩薩也無法幫你,因你們都是天上立愿下來的。

◆道是恢復自然的功夫,要把累劫的習染去除,你們願意改變嗎?江山易改,本
性難移。
要如何去改? 就是要自覺、要懺悔、反省,不可有絲毫的懈怠。

◆你一心面對仙佛,無雜念、無雜染,仙佛也能感應。如果你們求功名、求富貴
的心念,就不純然。

◆不要忘記自己的本心本性,恢復靈性清靜的功夫叫做「修」
希望你們做好,仙佛就會替你們加持,是不是要以誠來感應?

◆大家是否都放下了,是否仍有放不下的時候,一切也都有它的因果。
能不明白嗎?

◆你們要真正知道自己就是一尊佛,不要再去追求佛。善因結善果,惡因結惡果。
不要讓古佛為你們擔心,你們也是天之嬌子,你們真心發出,古佛也感受到了。

◆一定有這樣的因,才會讓你們的心起伏,要學會照見自己,學會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
善念可以繼續,惡念就要從心中去剷除。這當中,一定要透過覺照的功夫,要發懺悔心,
照見累劫罪過錯的因,照見我們不能覺照的果。好好的自覺好嗎?

◆你們在古佛的言語中,耐住性子來聽,古佛所說的一切,也是應著這樣的因緣來說,
將來在進德修業上,不要忘了問自家主人,是否有偏頗。

◆要好好修好好辦,大家都是天上來的,如果沒有天心,如何與佛同心呢?
希望大家都可以開開心心來辦道,看大家都還有一點率真。

「率真之意」,即不去計較,不去分別,叫「率真」。
如果率著固執率著個性,就不叫「率真」。好好去思量,相信天心一片,即可感動上天。

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

十五條佛規的真義

天的恩,是無處不在的。仙佛的慈悲,是真實可感,永難報答的。感謝皇母慈悲,感謝仙佛慈憫,為了怕我們這些末後的眾生,根小福薄,難修回天,所以數次臨壇,一再地將這十五條佛規的真義,一一詳述。漢鍾離大仙說,不要小看這十五條佛規,它是非常好的天梯,照著去行,成佛有餘。希望每一位有心修辦的前賢們,都能夠因此而深明十五條佛規的真義,並永遠感念天恩,永遠報答天恩。

以下是老師慈悲的十五條佛規的真義:

第一條 尊敬仙佛

你們尊敬仙佛,不應該只是尊敬那看得到的仙佛,還要尊敬你心中的那個仙佛。你們都很尊敬佛堂裡的仙佛,可是你心中的那尊自性佛呢?你有尊敬嗎?你有真正的敬重嗎?你們一有事情,往往會想到去請教仙佛,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為甚麼不請教自己,請教自己心中的那尊自性佛呢?佛說:「即心即佛,心即是佛。」,真正的佛到底在哪裡呢?

佛,本來就在你們的心中啊!只要你們所做的一切,內不離自性,外不悖佛性,一切合乎天理,一切不違背良心,那才是真正的尊敬仙佛啊。好像復聖顏回,他得一善,則拳拳服膺。這拳拳服膺,誠心抱守,就是尊敬自家的仙佛。而他為甚麼要拳拳服膺呢?

因為他知道這人生很短暫,事事很無常,他要把握住機會,去行善,去積德,利用機會,去行功,去立德。顏夫子他很聰明,他知道人很難活到一百歲,所以他不往外修,不往外看,只一心一意的內觀自性,修自家佛,專心專意的改脾氣,去毛病。

所以,他才能夠修到不遷怒,不二過的境界。三十二歲就成就為一位傑出的聖人,如果他不是往內自修,尊敬自家佛,可能會成就如此嗎?同樣的,曾夫子也一樣修行,他曾說過:「吾日三省吾身,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

他每天拿來反省自己的事:我替別人計劃做事盡心盡力了嗎?我跟朋友交往有不夠真誠信實的地方嗎?老師所教授我的,我有認真學習,溫習了嗎?可是,他們兩個在修為上,在方向上,一個是向內,一個是往外,就這麼一點小小的差異,他們日後的成就,就自然有高有低,層次不同。

如果你往內修,以自性佛為主,這一個層次自然就高。如果你往外修,注重外相,你的層次自然就比較低了。雖然這看起來,只是些微的差別,但是切記這一點的差別,卻就是所謂的「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」啊。你看,顏夫子他日日夜夜認真的改脾氣、去毛病、修心性、充內德,並且把握機會行善、行道,更時時刻刻戒慎恐懼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深怕自己有一絲一毫的差錯,及隨時隨地迴光返照,以覺為師。

所以他才可以在短暫的生命中,成就為一位了不起的聖人。而曾夫子,他一樣修心,卻重在外在的待人處世、有形事相,所以在成就聖人的層次上,畢竟差了一點兒。

所以徒兒們啊,你們一定要把握住這三期末劫的佳期良辰,好好的尊敬自己身上的那尊仙佛,「二六時中,允厥執中」,就是時時刻刻抱守中道,並且認認真真的認理實修,「是理則進,非理則退」,則當你如是尊敬自家佛到極點之時,如是低心忘我之時,也就是你心中只有道,沒有自我之時,這一個時候,你已經達到「無你我、沒是非」的境界了。而在這「清心寡欲」,「渾然忘我」,「一片天心」,「無你無我」的時候,也就是徒兒們自家佛性顯現的時候。那才是真正的尊敬仙佛啊!

第二條 遵前提後

甚麼叫遵前?甚麼叫提後?前指前賢,後指後學。甚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叫作前賢?甚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後學?徒兒們,你們說,求道早的叫作前賢,領命早的叫作前賢,身為我引師、保師、點傳師的,通通叫作前賢,是不是啊?你們所認定的就僅僅是道場上,外相上的前賢嗎?

你們可知道,德性夠的、智慧高的、言行一致、足以服眾,足以作為眾人標杆,足以引導眾人的,才有資格叫作前賢,也唯有如此的前賢,才有資格讓人尊敬。而讓眾生打從內心真正的遵從他啊,否則你德性不足,智慧不夠,只一昧地,一盲引眾盲,相牽入火坑,又如何能真正的引領眾生回理天呢?

你不能引導眾生回到理天,你又哪來的資格叫前賢呢?同樣的,誰又是真正的後學呢?是進道晚的嗎?是領命晚的嗎?還是被人引保的叫做後學?

徒兒們,天時已經到最末後了,如果你們還不能突破一切的形象,回歸真實的自性,只徒然在名相上執著,哪你們又如何能夠得到真正的解脫?而實實在在的認識自性娘呢?

徒兒啊"所有還在學道、修道、辦道,還沒有跳出輪迴、解脫生死的眾生,他們全都是後學啊,全都是還必須借著仙佛、菩薩、真理的指引,才能夠由迷轉悟的眾生啊。

徒兒們,你們說你們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前賢,而又哪一個不全都是後學呢?所以真正的遵前提後,就是要你效法聖賢,尊敬有道的人,向他學習,並且要低心下氣,幫助眾生,讓每一個跟你有緣的人,都能夠得到應有的提攜、幫助,而真正的超凡入聖、跳出輪迴啊。

至於佛堂中求道比我早,領命比我早,資格比我老的前賢們,你若明白「聞道有先後,因緣有快慢」的道理,並且真心修道,恭敬所有的人,又怎麼會對他們不尊、不敬、不聽命辦事呢?

而那些比我較晚求道,需要我們協助、引領的人,我們若心存慈悲,效法仙佛,又怎麼會不由衷的加以提攜,愛護呢?所以,真正的遵前提後,是要我們學習放下我執,尊敬前賢,提攜後學,並慈悲一切的有緣人啊!

第三條 齋莊中正

甚麼叫作齋莊中正啊?是不是你來佛堂,衣服穿得整整齊齊,頭髮也梳理得整整齊齊,儀表端莊,就叫作齋莊中正的呢?

如果你的心沒有清靜,心中永遠充滿著欲望,眼睛喜歡看好看的,鼻子喜歡聞好聞的,嘴巴希望吃好吃的,耳朵喜歡聽好聽的,身想睡好床、穿好衣,意念也是喜歡想東想西,妄念叢生,那這樣還能算是齋莊中正嗎?

所以光修外表,不修內德,讓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沾滿了灰塵,這個時候,你衣著再乾淨,外表再端莊,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齋莊中正啊。

所以齋莊中正並不只是頭髮整齊、衣服端莊、外表莊嚴,而是要你內心莊重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也全要莊重。換句話說,你能做到內心全無雜念,莊重自持,那才是真正的齋莊中正。因此,你要如何的齋莊中正呢?首先是不是先要正己,才能正人呢?

而要想正己,是不是先要恢復自己光明的本性,才能夠去感化別人、影響別人呢?其次,你光明的本性恢復了,顯現出來了以後,你還要守著這一個理,言語合乎道,行為有規矩,如此才能夠真實地影響道親,帶動道親用這齋莊中正的態度,威儀來攝受別人,影響別人。

在這末後時期,你們要知道講道已經沒有用了,道也本來不是用講的,而是要用行的,如何行呢?

就是用這光明的本性,表現端莊的行為,讓自己的言行舉止合乎理,心中潔靜無染,念頭不偏不邪,七情六慾不再起伏,那才是真正的齋莊中正啊!

第四條 循規蹈矩

甚麼叫循規?甚麼是蹈矩?到底要循甚麼規、蹈甚麼矩呢?所謂循規,就是循著應該守的佛規去做。所謂蹈矩,就是每個人能夠素位而行,能夠站在自己的崗位上踏踏實實的去走。

這就叫作循規蹈矩。那又為甚麼要定佛規呢?因為你們來求道了,求道之後到底是要做甚麼事情呢?是要作成仙、成佛、成聖的事嗎?那你就不按著規矩來做,會可能成仙、成佛、成聖嗎?而平日你不肯素位而行,哪你有甚麼可能會成仙、成佛、成聖呢?

所以,每個人素位而行是循規蹈矩最基本的條件。佛規規定的這麼好,你卻不照著走,徒兒們你們說這樣子可以成仙、成佛、成聖嗎?譬如,這默語戒,掛在牆上了,點傳師規定了,操持規定了,大家卻視若無睹,依然偷偷的講話,這叫循規蹈矩嗎?

而點傳師就像再生父母一樣,點傳師平日規定下來合理的話,你不聽,都只聽仙佛偶爾借竅才講話,那你們豈不是著形著象,有分別心嗎?

所以,不管點傳師如何規定,只要合理,大家就照著去做,這就是循規蹈矩。但是,循規蹈矩並不是只遵守外在的佛規就好,你們還得問問自己有沒有時時刻刻也遵照著心中佛堂的佛規來做事?

甚麼是心中佛堂的佛規呢?那就是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人人本自具有的良心,你得問問自己:做人,做事有憑良心嗎?有照良心,佛規去做嗎?

待人真誠嗎?慈悲嗎?你的良心就是佛規!修道行道非看外表,要看內在。外在的佛規固然要遵守,但心中的佛規,更要去留意,時常擦拭心中的佛燈,不讓自己違背天良,才是真正的循規蹈矩。

第五條 責任負起

甚麼是責任?責任就是職責、任務。也就是我們每一個應該盡心的本份、事務。徒兒們,你們說說看,每位天道弟子,有甚麼樣的責任呢?有甚麼樣的使命呢?是不是有先天的使命,也有後天的任務?所謂先天的使命,就是把九六原胎佛子渡盡,讓九六原胎佛子都能夠達本還原,回歸無極理天。

所謂後天任務,就是淨化人心、促進大同,讓人人品性端正、家庭圓滿、社會和諧。徒兒們,你們說,這樣的責任重不重?尊貴不尊貴啊?

假若你們人人都能夠盡心盡力,代天宣化、效法聖賢、正己成人,把道的尊貴,在自己的身上顯現出來,並運用在日常的生活當中,讓自己良心安坦、無愧,讓家人歡喜、感恩,讓社會平安、和諧,讓人類幸福、快樂,讓九六原胎佛子都能夠回復自性,這就是責任負起。

而在這最末後的緊要關頭,你們一定要切記把持好自己的心念,端正好自己的行為,小心一切不良的影響。千萬不要在佛堂時畢恭、畢敬,而回到家裡時則輕率、放蕩。那你們不能把道實踐出來,就是沒有真正的對道把責任負起啊!

第六條 重聖輕凡

凡是辦事,不論是辦佛事、聖事,或是辦一切的事。若能以大體為主,以眾生為重,這就是重聖。相反的,如果你以個人的事情為主,小我為重,這就是重凡。所以凡是一切以利益眾生為主的事情,都是聖事,能看重這些事的,就是重聖、就是輕凡。

因此,真正重聖輕凡的人,他不會只顧到自己,只顧到別人對自己的尊敬、喜愛,甚至供養。他的存心,一定以利益眾生為主,他的行事,一定以考慮大體為重。這樣的人才,真正做到重聖輕凡。

而甚麼是真正的聖事呢?又甚麼樣的事才是真正對眾生究竟有利的呢?徒兒們,你們說,在這宇宙天地當中,除了道是真的,靈性是真的以外,還有甚麼東西,是永恆不變的呢?

所以,你們幫助眾生,成就眾生,走上心性解脫、超凡入聖的路,才是真正的重聖輕凡。你能夠修養自己,成就自己,把人心去除,天良顯現,也才是真正的重聖輕凡。

否則人心不除,慾念浮動,天良迷昧,無明時起,又怎能說是重聖輕凡呢?又怎能真正的超凡入聖呢?這些問題,佬兒們,你們是否都該認真的細細思索?

因為修道、辦道,它只有一個最終的目的,那就是放下一切自我的執著,回復本來純淨的天心。而徒兒們在修道修心、辦道盡心的過程中,如果你沒有至誠的心、不變的心、無怨無悔的心,顯現不出真正的天心佛性,又怎能說得上是真正的重聖輕凡呢?

第七條 謙恭和藹

謙恭和藹並不是只對前賢、點傳師、講師謙恭,而是你要對每一個人都畢恭畢敬嘛。你們自己仔細想想看,身為修道人,是否應該對每一個人謙恭和藹嗎?你們如有研究易經的就知道了。

在六十四卦裡,有六十三卦都是凶中帶吉、吉中帶凶。凶就是不好的,那麼唯獨一卦,就是這一個「謙」卦只有吉,沒有凶,只有福,沒有禍。為甚麼呢?

易經說:「謙」、「亨」,君子有終,就是說以謙和的態度來做事,則事情容易做得通,故有亨通之象,而謙和的風度,是從心性修養來的,不是勉強做的出來的。也唯有君子,才能夠自始至終,謙虛和藹,而不傲慢別人。易經上又說:人道惡盈而好謙。

每一個人都是討厭驕傲、滿盈的人,而喜好謙虛、有道的人。所以懂得謙虛的人,他能夠流露出人格的尊貴,並顯出自性的光輝。他看起來,似乎居處卑微,但是那份人格的高尚,卻是不可踰越的,而這也是一個有道的君子?他內在涵養美好的最高表現。

因為他放下了一切的自我,而恭敬了所有的眾生,所以謙恭和藹也是自性佛顯現的時候。因為你謙卑自己,低心下氣,你沒有人我之分,你沒有是非之念,而就在這一個當下,那才是真正自我的顯現,也就是真正佛性的顯現。所以謙恭和藹的人,必然能夠成道。相反的,驕傲的人,會看不起人的人,絕對不可能成道。

因為,當他驕傲的時候,就是人我相未去,也是執著仍然還存在。而九品蓮臺終究是屬於謙恭和藹的人,所以徒兒們你們要想成仙、作佛,又豈能不謙恭和藹呢?

第八條 勿棄聖訓

聖訓者,聖人所垂示的書訓,也可以指一切記載聖理的文字。換句話說,就是聖賢、仙佛所說的話。聖賢仙佛到底在說些甚麼話?千言萬語,就是說真理的話。說眾生要如何修行,才可以回天的話。也就是說一些引渡眾生如何改邪歸正、由迷轉悟的話。

因為聖賢仙佛是已經成道的人,所以他們的話可以代表道、代表真理。而聖訓中的每一個字,每一句話,也都是從他們自性中流露出來,契應眾生各種因緣而解說的。所以,他們的話就是真理,真正佛性的流露,真正光明的引領,真正回天的導航。

所以,徒兒們,聖訓是如此的尊貴,你們又怎能不善加珍惜,深深的去體會其中真義,並且身體力行呢?這與所謂的「勿棄」,就是不可以拋棄,不可以輕視,不可以不照著去做。因為,每一篇聖訓或經書,都是仙佛的心血、慈語,自然都有仙佛在護持它。

你把它帶在身邊,只要你心正、心誠,無形的它,可以保佑你,也可以避邪難。如此,你怎麼可以輕易拋棄它,而不加以重視呢?既然聖訓是指引眾生如何走上成賢、成聖的路。

徒兒們,那你們不照著去做,又怎能修道有成,而真正成仙、成佛呢?何況仙佛,都是大慈大悲,都是為你們生死大事著想,為你們費盡心血在努力。

你們又怎麼忍心輕易辜負而不照著去做呢?所以,勿棄聖訓,它真正的涵意就是體會仙佛的慈悲,明白書訓的真意。最後,依訓實行,才能夠成聖、成佛啊!

第九條 莫著形相

莫著形相,就是不要執著外在的形象,而被它給蒙蔽住了。因為一切有形、有象的東西,它都不是究竟的真實,並且終歸幻滅無常。

金剛經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因此,凡不能破除形相,還迷昧於形相的人,他的心就都還在象天、氣天中,都不能進入無極理天。

而迷昧顛倒的眾生,之所以不能真正解脫,就是都還被外在的相給束縛住了。心為形役,自性不能當家作主,這樣永在輪迴中,流浪生死。

所以莫著形相,不僅僅是不要執著仙佛的借竅顯化,而當以體悟仙佛開示的真理、妙義為主。更進一步的,是要你能夠在任何的情景當中,都能夠不動其心,自性作主,那才是真正的莫著形相。

徒兒們,你們常說:不偏之謂中,不倚之謂庸。那中道終究是甚麼呢?它就是你自性佛顯現的時候。怎麼說,因為當你一心清靜無為,不偏向一邊,不執著一物的時候,也就是你們不執著形相的時候。你的心沒有被外物沾染、引動的時候,你的心就是這樣子。

清清靜靜,無無為為、一無所求的時候,這就是中道,就是自性佛顯現,所以莫著形相,也就是真我的顯現。否則,你執著形相了,就永遠生死流浪、絕對成不了道了。

第十條 手續必清

古書說:「佛家一文錢,大似須彌山,欺心不實報,披毛戴角還。」徒兒們,你們明白嗎?因為這佛家的錢,本是眾生的血汗錢。縱然它很小,也是他們誠心佈施而來的。

而當它成為佛家的錢時,就像須彌山那麼高、那麼大。因此,如果有人行財施,成為佛家錢時,你卻不一五一十的呈報、善用,那麼你雖然只是花了佛家的一文錢,但是這一念的貪心,不能實報、手續不清,則自然要受因果報應,甚至來生要做牛、做馬來償還。

所以徒兒們,道親行功的東西、錢財,一定要清清楚楚,否則你一行事馬虎、貪念一動、廉德不守,那麼將來就有苦頭吃了。

這一點,徒兒們切記小心啊!因為天律森嚴、秋毫必查,在天上你們每一個人都有一本賬簿,上面清清楚楚記錄著你們所作的點點滴滴,並且,絕對不會有絲毫的偏差、半點的遺漏。

所以,今後在佛堂裡人家行功的東西、錢財,你們一定要一一交代清楚,不可馬虎,如此才是手續必清,而成佛才有希望啊!

第十一條 出告反面

出,是出去、離開。告,是告訴、稟報。反,是返回、回來。面,是當面回覆。所謂出告反面,是指前賢交待的事情,無論是大小、遠近,都要緊記在心、認真去辦,事情辦完,定要清楚稟報、不可含糊。

或者身為後學的,要出門辦事,理當請示前賢、稟報前賢,並誠心請求指示、接受指導。而每次出門回來的時候,也當盡量迅速稟報事情辦理得如何,以免前賢擔心、掛慮。

此條佛規乃是警醒修道人對人要盡忠,對事當盡責。

並且上上下下,尊卑有序,出入有禮,如此事事出告反面,圓滿交待,人倫大道,方為無虧,而九六原人乘願下凡,出時有告,反必面稟,自當時掛親娘,不忘無極,故能刻刻念念,無生老,時時盡心修道、辦道的人,方可以說是真正明白「出告反面」深意的人。

第十二條 不亂系統

不亂是不可紊亂,系是繩索,代表一條金線,統是統領萬物的大道真宗,也就是人人身上的自性,所以所謂的「不亂系統」,它真正的涵義是指每一個修道人,他不可以偏離正道,一切要以自性當家作主,不可誤入左道旁門,這才是真正的不亂系統。

而金線有兩種,一條屬先天,一條屬後天。先天的天命金線,自然是人人具足的天心自性,可以以心印心、與天相通的佛心,它在聖不增、在凡不減。

當人人清靜無念、無私無我的時候,它自然與天貫,靈通先天,不移一步即達理天,而就在這一個當下。徒兒們,你們的先天金線,自然閃爍發光,而靈光照耀三千大千世界。

至於後天的人事金線,那是由於你們與引保師、點傳師、前賢之間宿世有佛緣,而在這三期末劫年大開普渡之時,因緣再聚會,彼此再相遇,才有這一個修辦的善因緣。

徒兒們,在這最末後的時候,假弓長、假祖師,紛紛出籠了。他們以各種神通、顯化,誘惑修道人,並且以假亂真,以邪亂正,甚至自稱有天命,魚目混珠,擾亂道場。

徒兒們,在這樣世局亂蕩、道局混亂、人心險惡的年代中,如果你們不能一條金線緊緊追隨,跟著前賢,穩定步伐,並且內修心性,安立自身,則當一切大考驗、大災難來臨的時候,你們又如何能心志堅定,而真正的躲災避難呢?

所以說,當你們修得心性端正、邪魔不得入侵的時候,那才是真正的不亂系統啊!否則心性不正、邪魔入侵,左道旁門任意信它,前賢、引保,不加尊重,則金線一斷,性命亦難保全啊!

第十三條 愛惜公物

公物是指公家的物品,好比佛堂的東西,它是屬於公家的、佛家的,你有沒有好好的愛護它、珍惜它,並且善用它?你能夠好好發揮它的作用、價值,這就叫作愛惜公物,還是你可以把它帶回去,作為個人私有的物品?徒兒們,前面說過手續必清這一條佛規,你們須知「小貪不防,大過必成」啊!

所以公家的物品,切勿據為私有或任意破壞啊!再者,佛堂裡代天宣化的點傳師、講師,及這些辦事的人員,你有愛護他們嗎?有對他們不禮貌嗎?有在語言上誣衊他嗎?須知,你若能對他尊敬,就是愛護公物。

因為他是代天宣化,是屬於老天的人,如果你不尊敬他、不愛護他,那就不是愛惜公物了,何況你還在後面批評他、罵他?那就更嚴重了。

所以愛惜公物,不單單是要愛惜佛堂裡的東西,還要愛惜佛堂裡的人,要好好的對待每一個人,並且相親相愛、互助互勉,這才是真正的愛惜公物啊!

徒兒們,這些道理,你們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!你們能愛惜佛堂裡的東西,尊敬佛堂裡的人,就是愛惜上天的東西,愛惜仙佛的人,並且就像愛惜天上的仙佛、菩薩一樣。此外,會站在你們身邊的人,你們也都要好好的愛惜他們。

否則你不愛惜,上天自然也不撥人才給你們,那道如何能辦得開,辦得好呢?所以你們走在前面的人要愛惜身邊的人!要他們該吃就吃,該休息就休息,該保養就保養,須知有肉體才可以行功。

無肉體,則又如何來行功、了愿呢?所以,身為前賢要愛護後學,你不可以隨便的責罰他。因為,他是佛家的公物,不僅是你道中的兄弟姊妹。所以不愛惜身邊的人,也就是不愛惜公物。徒兒們,這一條佛規,你們可以深深地再細細體悟啊!

第十四條 活潑應事

真正的佛規就是道,它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它本來就是隨著外在的因緣的變化,而永守中道,生生不息的。所以修道人也要有活潑玲瓏的心,不要墨守成規、一成不變。

譬如說有些事情前賢不在,無法事先稟報或作決定,但事情已經來了,同時這件事也很重要,無法等待,要趕快辦。那你也要學會面對,承擔起來,及時處理,否則誤人誤事,也是罪過。

徒兒們,你們千萬記住你們的所作所為只要對上是合乎天心,對下能夠利益眾生,也就是一切只要是與人有益處的,你作了,縱然不能被前賢諒解,甚至還要責備你,你還是可以斟酌去做,因為我們辦事是辦天事,是替上天辦事,不是替某個人辦事,是辦眾生超生了死的大事,不是辦人間小事。

所以當事情來的時候,不可以擔誤的,切勿等待。只要自己是一片天心、公心,即使前賢不在,自己也可以去承擔。只要我們有此胸襟氣度,是對天、不對人,上天自然會諒解你的。

何況法無定法,眾生有八萬四千種心,你們也要有八萬四千種法。要學會如何隨時隨地「事來則應,事去則靜」,把握自性真我,應對一切因緣。並且在這當中,學會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這才算是真正的活潑應事,才稱得上是擁有最高的知慧。徒兒們,佛的心,是無住的,不沾染一切的。

眾生的心,是無常的,不會永遠不變的,所以如何用一切法來度一切心,讓每一位眾生都能夠回歸無極理天。那就是你們要具備的智慧,要思索的問題啊!

第十五條 謹言慎行

古人說:「言者,心之音;行者,心之影」就是說,言語可以表達出一個人內心的心聲,而行為可以反映出內在的心影,所以你內在有甚麼樣的存心,外在就會有甚麼樣的言行。

相對的,你沒有這樣的存心,自然也不會有這樣的言行。因此,外在你所言、所行的一切,可以真實自然的反應出你內在心性的一切,所以你的一言一行,就代表著現在、真實的你啊!而道是不可以須臾離的,加上天不言、地不語,道的尊貴是要在你們身上顯現出來的。

如此,你怎麼可以不謹慎小心自己的言語行為,而不尊敬自家的仙佛呢?何況天有天律,國有國法,佛堂也有應守的佛規。

你若說話不小心,做事不小心,任意造下了口過、罪過,到頭不但傷害了別人,最後受害的還是自己。因為上天對每一個眾生,都是公平的,都是大公無私的,都是寸功不昧,纖過必察的。

那麼在因緣、果報的鐵律中,徒兒們,你們又如何能犯了過錯而不受天律的懲罰呢?所以你說話不可以以言傷人,以言敗德,更不可以以言而誤事啊!

你當以言利人、以言興德、以言成事啊!尤其修道人更應當口出真理,只論聖事,不說是非,不造口過、口無雜言、斷諸嬉笑,這才是真正的謹言。

而慎行也是一樣,你不僅要言行合一,身立標杆,你更當以身行道,代天宣化,處處以天心為心,處處以眾生為念,時時戰戰競競,謹慎自持,心存嚴謹,身自少過,如此言滿天下無口過,行滿天下無怨惡,才是一名真正代天宣化的人,才是一位真正立身行道的人啊!

以上為師已將十五條佛規的真義一一的述說,希望徒兒們都能夠好好的修、好好的辦,並且遵照著去做,那為師保證你們必然成道有餘啊!
 

活佛恩師再度臨壇,再加補充說明。並將這十五條佛規的涵意,闡釋的更加完善。

一 、來到佛堂或者是於三餐禮拜,恩師提醒『尊敬仙佛』主敬存誠,來參去辭誠中形外自然有感應。

二 、意見百出各存一心互不相讓,恩師提醒『遵前提後』和睦共處,風行草偃同心修辦拓展其道務。

三 、聲色貨利擾亂自性素隱行怪,恩師提醒『齊莊中正』養浩然氣,敬慎威儀自重自愛則道範德遺。

四 、心好自由任意胡為不拘小節,恩師提醒『循規蹈矩』不偏不倚,正己修心己達達人好標榜豎立。

五 、怠惰散慢好逸惡勞自我安慰,恩師提醒『責任負起』代天宣化,不畏環境困苦險厄勇敢腳步跨。

六 、忙於凡業忘卻眾生塵世受苦,恩師提醒『重聖輕凡』功德廣培,人生無常切莫空忙趁勢助白陽。

七 、自以為是才學並兼目中無人,恩師提醒『謙恭和藹』處世圓融,毋生傲慢寬大為懷百川廣納容。

八 、山窮水盡疑似無路執著妄想,恩師提醒『勿棄聖訓』深入參研,心開意解慧覺圓通誠信志愿堅。

九 、術流動靜邪說異端真假難辨,恩師提醒『莫著形象』觀自在心,慧眼睜開依循道脈慧命真根源。

十 、一念之差貪育興起佔為己有,恩師提醒『手續必清』無以私用,來清去白免得日後罪業過擔當。

十一、無論公私急之將欲出入外地,恩師提醒『出告反面』絕不隱瞞,盡忠盡孝合乎其理其跡效聖賢。

十二、稱師作祖各說有道惑昧人心,恩師提醒『不亂系統』拉緊金線,莫要腳踏諸多船隻則恐墜深淵。

十三、道親真誠布施了愿各樣器物,恩師提醒『愛惜公物』不分貴賤,一絲一毫節約能源功德暗加添。

十四、長上任用又告其一不知其二,恩師提醒『活潑應事』識時察機,處變不驚通權計宜必應對得體。

十五、惹人厭煩惡顏相向無立處地,恩師提醒『謹言慎行』中節無庸,足履薄冰戰戰競競則道育德凝。


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

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

23 珍惜現在開創未來

我們德慧菩薩 張前人在世時,經常會說︰「船開不等後來客」,這句話是告訴我們要把握時機,不要等到機會過了才來後悔。這次韓老前人功圓果滿回天交旨,是上天下詔。學道這麼久以來,老前人也曾經住院過、生病過,可是每次都好起來。沒想到這一次老人家真的跟我們永別了,內心有無限的感慨、無奈和後悔。這次老人家真的走了,才驚覺過去坐失太多良機了。
韓老前人在世經常說︰「見一次面就少一次見面的因緣。」很多前賢只是聽過而已,知道而已,內心卻不曾深思,我們不斷蹉跎光陰,浪費生命,而對我們的德性、應盡的義務、應負的責任,到底做了多少?當後學聽到韓老前人歸空的那一大早,想了很多。老天的事,尤其是大開普渡的事,是老天在主宰,機會卻是由我們在把握,每一件事情,都不是我們可以料想得到的。
今年正月到西螺信義育幼院去參觀,看見他老健步如飛,身子看來仍是那麼硬朗,可是過半個月就聽到他老生病住院的消息,過去韓老前人也曾住院,我們也都不以為然,沒想到他老這次真的回天交命了。倘若我們過了今天總想還有明天,過了今年總想還有明年,那我們擔不了責任,做不了大事。今年正月初六,到光明仁愛之家的點傳師團拜時,他老已不能來了,由陳前人發了一張字條,是他老要告訴我們每位點傳師的話︰
「今天是八十四年正月初六,大家又見面了,先感謝天恩師德,我們修道辦道是聖賢仙佛的聖業,不是平常爭名奪利的事業。我們必須有大公無私的心,要存好心,說好話,辦好事,救好人,助人為善之誠心,要身體力行去做,這是吾們的使命。
去年我說過︰『見一次面,少一次。』我們現在必須珍惜時光,趕快了愿。去年又有三位點傳師歸空了,說不定那一年都有回天交命的日子。吾們大家要同心協力快辦,了了自己的愿,將來也有一個交代。如能辦則辦,不能辦則守。活佛老師說︰『末後一著,最末後了,就要收束了,好好修修自己的內德。』」
這是韓老前人多麼誠懇的一番話,這也告訴我們要珍惜時光,把握現在,開創未來。過去師尊是火精子來出世,民國三十六年師尊歸空,當時活佛弟子失去了活佛日光的照耀,民國六十四年師母又歸空了,月光也殞落了。到了今年民國八十四年,唯獨的星光,就是韓老前人北辰星也殞落了,日月星光輝都沒有了,將來誰來帶領我們,誰來照耀我們,庇護我們。在過去的歲月中,師尊、師母、韓老前人為我們扛著多大的担子,那是六萬年來的冤業債,一把大傘庇護著。將來有了大考驗,誰再來庇護?那只有自己承担了,倘若我們再不自立自強的話,是沒有未來可言的,要自覺了,要確確實實的把握時機。
俗語說︰「年歲不會製造聖人,只會製造老人。」倘若我們沒有真正做些利益眾生的事,只是空蹉跎歲月而已。過了幾十年,我們只會變老了,沒有變聖人,仍是個凡人。
我們要把握現在就是要珍惜光陰。時間有幾個特性︰
時間有流轉不歇性,亙古不移,不因你不修不辦而停下來。
時間有不可囤積性,時間不能累積,年輕的歲月也不能累積。
時間的公平性,不管你貧富貴賤,不論你高興快樂,辦道或不辦道,積極或蹉跎,每個人每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。
時間的相對性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老實說,時間沒有現在,只有過去和未來。
時間的無窮性,無窮無盡。
時間的無價性,時間是沒有東西可以替換的。
時間的連續性,不可能中斷或重覆。
時間的不可切割性,它是一貫的。
因為時間有這麼多的特性,所以我們在身體健康時,年輕時,要及時把握,珍惜現在開創未來。有一道親健康時不知道要來修辦道,如今才很後悔,過去健康時,沒有把握時機好好的來修辦,如今要修辦為時已晚,因為他已得到癌症。
時間可成就好事,也可做不好的事。時間可以讓我們修持學習做聖人的事,也可做傷天害理的事,因為時間太寶貴了,我們要做好時間管理。
1.自我管理︰要規劃每一時段所要做的事,包括要渡那些人?要成全那些人?要看那些書?要如何自我反省培養內德?以及各種不當心態的克服。
例如︰對辦道懶散,自我圓融,自欺欺人,做錯事自己想盡辦法原諒自己,為什麼德性不如人?為什麼道務無法進步?為什 修持跟不上別人?這都要檢討。
修道最大的敵人是自己,沒有實實在在去修內心,那樣的修道是不紮實的。倘若能以苛責別人的心來苛責自己,一定會進步。在功課的細目方面,要不斷的回頭反省,這就是懺悔的功夫,且計劃未來如何去改進,我們做了多少事,浪費多少時間,耽誤多少聖事?都要徹底檢討。
2.人生管理︰人生的價值,在於我們留下多少,而不是帶走多少。自古以來的聖人,立德立言立功,留下多少的德澤。像韓老前人歸空,多少人從國外回來就為了給他老上一柱香。孔老夫子歸天,多少人願為他守墓,以致結成了孔里。人生的價值,並不在於活多久,而在於你做了多少。
人生是那麼有限,我們得做有效率且有效果的事。學佛就是希望做事半功倍的事。從韓老前人的事跡裡,可以發現存好心、說好話、有始有終、犧牲奉獻、立愿了愿,這樣就可成佛,這是事半功倍的事。今天聖賢仙佛的足跡、行誼就擺在我們眼前,我們只要依著他們的腳步去做,那成聖成賢足足有餘,不要再浪費時間,蹉跎歲月,青春不再來。
缺乏良好的組織力,常拖延時間,估計能力錯誤,不能腳踏實地,眼高手低,缺乏經驗,匆促決定以致多諾寡信。居上位的人喜歡攬大權,不給別人分工的機會。缺乏自省能力,不斷的再犯同樣的錯誤。毅力不夠以致無法完成每日的工作目標。電話打擾、社交太多、午休時間太長,這些都是浪費時間,蹉跎歲月的原因。
如果我們經常有把握時間的習慣,反省自己的習慣,說好話做好事的習慣,對人生管理有很大的好處。不必要的事情,要試著去說「不」,而不是人家要求你做每件事你都說好,結果每一件事都沒做好,所以要學會說「不」的藝術。
韓老前人告訴我們,「能辦就辦,不能辦則守。」韓老前人都九十五歲了,還說他每一分鐘都要修辦道,何況我們個個年輕力壯。雖然日月星都殞落了,但前面仍有許多大德者,仍有許多老點傳師可以帶領我們,每一位活佛恩師的弟子,都有一盞自性的明燈,自性的明燈要靠我們去點燃,去照亮別人,照亮自己,往後的日子就看我們如何發揮自己去照亮自性的光芒。但往後還有多少日子可以辦?還有多少可以了愿的機會?要知道「天時緊急,船開不等後來客。」倘若不把握現在,如何去開創未來?對未來一定要有目標,有所期許。已開創的道務要好好守住。師尊言︰將來成就不在道場的大小,也不在道親的多寡或佛堂的多少。我們可要珍惜有生之年好好的去修辦。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站在那裡,而是你要朝那個方向去走,盡心盡力捨己為人。
我們頭腦要清醒,道德要純潔,身體要乾淨。有健康的身體與健全的思想是人生的兩大幸福。在修身方面,不責人之過,不發人隱私,不念舊惡,才可養德。培養一個習慣可以得到一個個性,得到一個個性,就收獲一個命運。修道是修心,要從「心地」做起,倘若我們不注意,心念就會造成行為,行為久了就變成個性,個性不改就造成命運,所以「心念」是很可怕的,要慎隱微。在處事方面,一個人能被信任比擁有上萬的財產更幸福,處事被信任,德性也會被信任。面臨困難,只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人才可處之泰然。辦道途中,難免會有許多考驗,但「考驗」不是永遠的,考驗可以增加我們的毅力和信心。每件事那能盡如人意?灰心是動搖的開端,動搖是失敗的近鄰,人生的光榮不在不失敗,而在如何站起來。忠言逆耳,別人給我們建議時要寬宏大量去接受,培養積極進取心,寬宏大量心。人和必得大利,道務才能開展。
珍惜過去,開創未來,是一體兩面,唯有懂得珍惜現在,才能開創未來,最後仍以韓老前人的話「能辦則辦,不能辦則守住自己的愿。」與各位前賢共勉。

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