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

4 天命明師之印證(之1)

壹:前言──何謂天命?何謂天命明師?
天命金線是一脈相傳、不絕如縷的;有明晦、隱顯、降收之分。大道隱天地閉,道在暗中傳;大道顯天機洩,人人得而修之。有緣遇到佛出世,無緣遇到佛涅槃。

貳:天命明師的尊貴與印證

一、道統為證──青陽期、道在君王;紅陽期、道在師儒;白陽期、道降火宅

1、東方前十八代祖師(青陽期):伏羲至周公皆為「道在君王」時期,有道者為明君,無道者為昏君。老子至孟子則轉為「道在師儒」時期。

2、西方廿八代祖師:孟子之後道轉西方,釋迦牟尼佛奉天承運,續接道統金線(紅陽期),至達摩祖師一葦渡江,仍為「道在師儒」時期。

3、東方後十八代祖師:達摩東渡後為東方第一代祖,傳至六祖慧能不再傳衣缽。但心法仍傳七祖八祖而絕。一千餘年後,直至清康熙年間,九祖黃德輝始遙接金線。至光緒十二年,十六祖劉清虛改無極先天大道為三極一貫,紅陽期至此圓滿。

第十七祖路中一,為白陽初祖,辦理末後一著,道降火宅,道在庶民,三曹普渡,萬教歸一。



第十八代祖張天然(師尊)、孫素貞(師母)為白陽二祖,承先啟後至今,無有別祖。

二、三曹普渡為證──明師可貴,能上渡氣天神祇、中渡人間善男信女、下渡地獄幽冥鬼魂(韓信、

趙子龍求道)

三、明師代理濟公傳天命為證──法會中濟公恩師屢屢臨壇顯化

四、明師一指的殊勝為證──求道者只要不謗道詈佛,歸空必定身軟如綿

五、明師能讓歹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為證──天命可畏

六、天道普傳萬國九洲為證──天命運轉,流行無礙

七、老前人、前人以一介凡夫而得萬人敬重、老☉敕封德慧菩薩為證

八、天機碑文聖訓為證──師尊師母承接天命的印證

01山西省大同府七佛寺古讖碑文:「定三陽渡原人,復始羲皇降道源。

臨初太公闡聖王,泰來天真辦收圓。」

02民國十五年三月三日金公祖師借楊春齡顯化百日,傳彌勒真經:天真收圓掛聖號

03黃河決堤,顯露天機碑文:



弓 長 應 運 領 天 命 . 口 傳 心 印 宏 真 道
自 子 至 未 已 八 會 . 日 月 如 梭 不 止 停
人 人 不 惺 迷 夢 客 . 各 個 盡 墜 不 回 頭
一 字 能 了 歸 覺 路 . 止 於 至 善 赴 龍 華
十 佛 治 世 至 彌 勒 . 革 面 洗 心 回 家 鄉
即 有 白 陽 開 普 渡 . 又 降 九 九 大 劫 災
火 水 刀 兵 如 鼎 沸 . 弗 如 罡 風 莫 可 當
尚 有 浩 然 大 劫 數 . 女 男 哀 號 鬼 神 驚
苟 無 真 道 怎 逃 劫 . 去 濁 歸 清 上 法 船
舟 行 海 中 誰 人 划 . 刀 短 弓 長 斷 迷 魂
云 及 三 六 中 秋 夜 . 人 雖 圓 寂 道 猶 存
子 系 太 陰 繼 承 接 . 立 己 立 人 天 命 擔
言 簡 意 深 難 惺 覺 . 見 了 不 忍 示 天 機
幾 人 識 得 文 中 意 . 立 傳 四 海 渡 乾 坤
申 開 慧 明 接 金 線 . 絲 毫 不 錯 天 然 盤
般 般 句 句 指 明 路 . 各 各 切 切 莫 遲 疑
矢 志 不 撓 須 精 進 . 佳 期 逸 失 後 悔 遲
犀 牛 望 月 何 日 解 . 刀 剖 智 囊 悟 性 天
一 子 成 道 超 七 祖 . 點 玄 九 賜 果 無 邊
方 寸 寶 田 須 清 靜 . 爭 名 奪 利 誤 前 程

禾 穀 秋 收 時 已 到 . 至 切 惺 悟 . . .
文 顯 . 堤 决 . 黃 河
 

天命明師之印證(之2)

各位道親大家好!今天大家能來此開法會,可以說是三生有幸,又驚動了數位仙佛,親身臨壇,慈悲顯化,給我們講了許多金石良言,像這種事情,大家以前可能都沒有見到,為何仙佛會來現身說法呢?

察其因乃明師降世,諸天仙佛於老面前立愿助道,幫助師尊、師母,因此,我要講的題目,就是「天命明師之印證」使大家瞭解明師的寶貴及重要。
各位道親可能在經典或道書中常看到︰「讀破千經萬典,不如明師一點」之說。

又有︰「任君聰明過顏閔,不遇明師莫強猜。」由此可見,必得明師的指點,親口傳授,才能得道,所以古時修道者,必須「千里訪明師,萬里求訣。」其目的也就在找明師指點回天大道,然而明師是應運而降,沒根基緣份者,不易遇著,故有「明師難遇之嘆」又因一代明師只有一、二位,可以說是「踏破鐵鞋無覓處。」我們今天逢到明師降世,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。

什麼是明師呢?所謂明師就是領老的天命,倒裝臨凡降世接繼道統,代天宣化的佛祖菩薩,稱為奉天承運的明師,當代的明師是誰呢?就是師尊,濟公活佛降世弓長祖師,道號上天下然。



師母,月慧菩薩降世子系祖師,道號上素下真。



明師的證明:
一、代代相傳的道統:
道有代代相傳,脈脈相繼之道統,明師仍接繼道統者,國父說︰「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武、周公,乃中國之道統也。」周公後道統西遷,釋迦牟尼佛應運,至廿八代達摩祖師還潮為東方初祖,至今傳至第十八代,即師尊、師母於民國十九年在山東省同領天命替天傳道,掌白陽道盤。故師訓云︰「應運落紅塵,荷命渡乾坤;印證明師德,悟者是知音。」

二、古讖預言碑文:
古聖先賢,有許多先知先覺者於幾千年即留下讖語,告訴我們明師降世之情形,如在山西省大同府汾陽縣孝義莊馬營村,有一七聖宮又名七佛寺。內供七尊以往聖人,內有一碑文,係女媧娘娘所刻。
「☉定三陽渡原人,復始羲皇降道源;臨初太公闡聖王,泰來天真辦收圓。」證明三陽開泰收圓大事,由師尊、師母辦理。
又如龍華經上云︰
「弓長出世幾人知,渡盡萬教齊歸根;走馬點玄時年至,渡脫皇胎早出期。」
彌勒經上亦云︰「天真收圓掛聖號」皆可證師尊師母領天命,辦理收圓的大事,餘者可見天機碑文。

三、各鑾壇仙佛訓文:

師尊師母二人同領天命,辦理三曹大事,然二人之力有限,若非諸天仙佛搭幫助道,怎能在數年之間,大道宏展,遍及全國,繼而全球,考證古今,可說空前絕後,師尊、師母領命當初,仙佛到處托夢,指點原佛子去求道拜師,且到各地彎壇批訓指示:

如南海古佛於民國四十五在斗六天龍宮批訓,是書為茫海金篇,內云︰「大道闡發聖脈傳。敕令三佛辦收圓,若還不求天然渡,歷劫千年身難翻。」指點我們台灣同胞要拜明師,求真傳才能超生,而教只是勸人為善,不能指點我們生來死去之路,北書和前賢們自大陸上帶來的皇☉訓子十誡,完全相同,更可證明明師所到之處,仙佛助道,又如民國五十五年高雄市明修堂所出版善書「聖學真傳」內言道統之事,相當詳細,證明師尊師母領天命之事等等。

四、普渡三曹之事實:

1·上渡氣天大仙:凡過去修行者或為忠臣、孝子、節婦、烈女,死後豈能湮沒,可升為氣天仙或鬼中之神,然如不得天道,仍難脫輪迴之苦,故氣天諸仙,常到處顯化,方可到南極仙翁處掛號,再找生前有緣人,推任引保,求得天道,返回理天,其中最早之一:

雲遊姑娘,為師母自渡者,求道後到處了災治病,顯化渡人,而後老加封為教化菩薩,成為「雲」字班的仙長,共三千已滿,是為氣天大仙求道後三班之一另有「茂」字班,為師尊七十二次降之眷屬,亦有三千以茂猛兄為仙長,即三天院長。

尚有「悟」字班以王陽明夫子為仙長助道,在我們台灣求道的大仙之一──鄭成功大仙,近來於嘉義溪口鄉顯化甚多,親渡其乩童求道,再渡廟內辦事人員,後又指點一些善信,在未求道之前,於大甲鐵砧山開法會一星期,從中再渡許多久,法會之中,仙佛批訓,出書為「勸化鸞音」又如著名的媽祖亦借謝登甲來拜明師,種種不勝例舉....

2·中渡人間善信:此為渡三曹普渡中最易者,僅需引保立愿擔保,即可受明師指點,求過道後,在生時可逢凶化吉,遇難呈祥,死後面目如生,冬不挺屍,夏不腐臭,歸空後百日,尚有請其靈性到壇批訓,與其子孫結緣,將其生前未辦理清楚之事,臨終末經囑附明白之言,均能在鸞壇上詳細批明,在台灣歸空的許多道親,均可證明。如在生前誠心修道,功圓果滿,回天後,老按功定果在台灣歸空成大仙的就有數位。


像慈德大仙──陳太夫人,為斗六太和旅社老闆娘,雖為一台灣同胞,和前賢言語不通,但能抱道奉行。始終如一,於民國五十四年功圓果滿,回天面,老☉封為慈德大仙,歸空時,其門婿尚昇先生,夜夢其岳母由三官大帝身穿龍袍,立於雲端,手執佛塵飄飄來迎,並囑其婿云︰「吾已功圓果滿,返回極樂天,望你轉告諸親友,無須為吾悲傷。」
醒後趕至太和旅社,始知其夢為真,慈德大仙歸空之後,端坐蓮台(用籐椅坐著成道)達一天半之久,方入殮,仍無僵硬,面目如生,成道之大仙,可至各地先後鸞堂顯化,批訓。

3·下渡幽冥魂:古者佛規,一子成道,九祖超生,當初普渡時,定渡生不渡死,後蒙三官大帝地藏古佛,懇乞老☉鴻恩,才准陰陽齊渡,凡其子孫修道,祖先可於等候室,以候超拔,超拔後於天佛院修煉經百日,亦可到壇批訓種種證驗。

如斗六楊先生於民國四十九年六月十日超拔父母,同年八月廿九日丑時恰斗六天龍宮乩童張進通,呂祖師帶他去遊天堂,於天佛院見其父親楊添生,並替楊先生帶回一封口信,加強我們體悟明師之可貴處。亦有地府鬼魂親自來拜明師,於庚戊年,在崇信堂,鬼魂朱鳳蓮領著玉皇大帝聖旨來求道。尚有朱鳳蓮之遊伴,李鳳娘於壬子年亦來得道。種種證驗,在此不一一例舉。

五、代表明師之傳道師:
師尊師母二人辦理三曹大事除大仙助道外,且有前賢們替師分憂方有今日,凡能誠心實修,領天命尊師辦道者,是為傳道師,是師所在,神人皆欽敬。如台北陳點傳師領天命後與其後學到三峽太子爺廟了災問病,太子爺乩童見其至,即刻下跪接駕,是見天命之可畏。於先天老☉佛壇中三柱香五叩首,仙佛隨請隨到,亦因其代表明師,仙佛敬畏其天命故,是故子曰︰「君子有三畏,畏天命,畏大人,畏聖人之言。」

今值三期末劫,明師降世,我們得此佳期,巧逢明師,怎能不替師分憂,代天宣化,俗話說︰「千年普渡開花易,錯過普渡再遇難。」願各位道親皆能各盡己力聖凡雙全,將來能功成天上,名留人間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