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

11 心的世界

俗語說得好,一樣米養百樣人,一樣人有「百樣心」,百樣人就有「千萬心」。可見一個人的「心」常常因隨著「心情」的變化及環境的不同而「起心」動念,產生了各種不一樣的「心念」。

一個人誕生,上天原本賜給每一個人一顆「仁心」、「佛心」、「赤子心」,但因在成長的過程中,受環境的變遷,習性的染著,而使「心性」、「心靈」受到遮蔽,讓「心田」、「心地」上生長了無明雜草,使「心神」無法「安心」為主,讓六門各自發展,而在「心房」中起了「人心」、「私心」,產生「心思」、「心事」、「心計」、「心術」、「心機」,甚至有「心血」而「心不由主」,呈顯「心術不正」、「心蕩神馳」作出「心狠手辣」、「心驚肉跳」「心神膽戰」的「虧心」事讓人「寒心」、「心如刀割」的行為,故輪迴在六趣中無法超脫。

佛云一切唯「心造」。「心」是人一切言行的起源,「心境」好時,能存「好心」說好話做好事。「心惡」不善時,亂言是非為非作歹,為害社會百姓。「善心」為善與「邪心」作惡,上天堂或下地獄皆在一念之間而已。

一個人以理性用「良心」,待人接物必是「心地光明」,以「敬心」、「誠心」、「歡喜心」、「公正心」、「平和心」、「愛護心」相待,處事必能「公心」、「全心」、「忠心」、「惠心」、「盡心」、「熱心」、「無我心」,一切作為均能合中庸。

若依稟性習性而作,因「迷心」處處「花心」、「偏心」、「驕心」、「分別心」、「自私心」、「邪見心」、「邪迷心」、「邪惡心」、「計較心」、「是非心」、「愩高心」、「對待心」、「誑妄心」、「諂曲心」、「慢他心」、「嫉妒心」、「輕人心」、「惡毒心」而失「本心」。故師云︰不管對世間任何一人、一事、一物總要站在好的角度,「心」怎樣想,腳步就怎樣行。有好的「心腸」才不會有錯誤的腳步。

人之所以會「心亡」、「心盲」、「心茫」是因為忙,不確定,「心猿意馬」、「心煩意亂」沒有目標,以致「心力交瘁」、「心亂如麻」無法得到「心滿意足」之故。
「心裡」充滿「貪心」欲望的人,由於「心亂」、「心煩」縱身在寒潭之中,仍然如湯滾了一樣的沸騰,像這樣「心火」、「欲心」不息的人雖然離開塵世而逃入山林,他也無法得到「平靜心」、「安靜心」、「清靜心」,反而胸中沒有一點欲念之人,身子雖然處在車馬喧鬧的城市裡,他的「心窩」、「心扉」仍能寂靜不動,而在林野之中也不「心虛」、「心慌」而「心安」的「心無二用」。

知足常樂無人不曉,而淡泊「淨心」自在的卻寥寥無幾。世人之苦莫苦於「妄心」多願,多願則「心濁」,「心濁」則見煩,只有用格物的工夫來除之。《菜根譚》云︰福莫福於少事,禍莫禍於「多心」,唯苦事者,方知少事之福,唯「平心」者,始知「多心」為禍。「平心」者能「心平氣和」、「心如止水」,不因「心動」而「心浮氣躁」,自然也無「心 負擔」而「心廣體胖」、「心胸廣闊」、「心胸坦蕩」。

有云多情自古空餘恨,「心肝」、「心愛」的「心上人」有朝一日「心血來潮」,也會移情別戀而去。好夢由來最易醒,「欲心」焚身人人皆知,而「甘心」、「痴心」縱身往裡跳的卻成千上萬。
道是本來面目,德是當然行為,學道者對眾生應當懷「愛心」、「歡喜心」、「虔誠心」、「惻隱心」、「羞恥心」、「菩提心」,學習聖賢仙佛做個有德之人,率性的把當然行為做出來。

禮貌是一個人修養的指標,涉及一個人的德性,「敦厚心」、「感激心」、「施捨心」表現道的親切與尊貴。所以對別人尊敬不會降低自己的價值,對別人用「謙和心」、「深切心」、「寬諒心」不會失去自己的威嚴。

師云︰對長輩有「恭敬心」是高尚,對平輩有「恭敬心」是友善,對晚輩有「恭敬心」是慈愛。只記得別人之好處的人「心曠神怡」,可天下皆友,只記得別人壞處的人,不只「心灰意冷」且「心煩意亂」而「心神不寧」,則天下皆敵。
用「寬恕心」來原諒別人是美德,而原諒自己的「無心」之過是損德,將成為「心腹之患」。

人都在原諒自己的一剎那,開始讓「心志」有「懈怠心」,故應時存「警惕心」。菜根譚云︰不責人小過,不發人陰私,不念人舊惡,三者可養德,亦可遠害。人誰無過,妄加責備,只會增加別人的「心傷」;告知別人的陰私,實讓人「心碎」;計較別人的舊惡,更讓人「心恨」難消。

若能三者不犯,則可「心安理得」,人人「心心相印」,旦能「心照不宣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災禍,而無「心虧」與「牽掛心」的自由自在。

言語雖然只是表達意念,相互溝通的一種工具,但使用不當,它對人性尊嚴的殺傷力很大,說話的方式人人不同,會說話的人三言兩語就能讓人「心服口服」、「心悅誠服」而言聽計從。不會說話的人,不是言語無味,就是言過其實,常因「心直口快」言多必失,讓人無法「心電感應」,言者「無心」,聽者有意的「不歡心」而散。

喜歡別人的讚美,乃人之常情,尤其對某些人如能給予適當貼切的用「鼓勵心」讚美,確實有很大的作用。而忠告人的話聽起來往往使人不舒服,是因「心坎」裡常有「不順心」的事情。要知良藥是苦口,忠言是逆耳。

但「心腸話」、「心腹話」皆為道德磨礪身心的砥石,相反的要是聽了他人好聽的話,就「心花怒放」而樣樣表情又都讓自己得意洋洋而「心不在焉」,這樣的結果,等於把自己放在鴆毒之中,那是非常危險的。

現在年輕人最容易犯的通病,就是「心弦」容易「心動」、「心高」,得「幻想心」症,有「抱負心」有「理想心」,但卻不一定能「心口如一」、「心手相應」的有「實踐心」之工夫,就成了白日夢的「心願」,也成為「心頭之怨」。

人生最痛苦的就是︰「傷心」莫過於妻潑子逆,「恨心」莫過於以怨報德,「淒心」莫過於窮途末路,「灰心」莫過於眾叛親離,「痛心」莫過於功虧一簣,「悔心」莫過於言錯失足,「疲心」莫過於精神壓力–以上「心結」如無法打開便「心事重重」,得找「心理學」醫生用「心藥」治療「心病」了。

生活之中本來就有道,道在自身,對父母有「孝心」,方能順合父母「心意」,符合「天心」。修道莫以「疑心」去求證,因為懷疑會退「道心」,但願以「信心」、「細心」去求證,有「恆心」、「精進心」、「勇往直前心」,才能勇往不懈而有「心堅穿石」之功。

修道身處逆境首重「正心」持「戒心」,才不致「變心」而「退心」。有道是順境好辦道,逆境好修道,若生「怨心」、「狠心」、「嗔心」、「野心」、「魔心」則開地獄門,閉天堂路。

師云︰由於修道的「心態」有所偏差,久而久之自然會對天道產生了「搖撼心」,對功德產生了「執著心」,對師長產生了「不滿心」,對後學產生了「傲慢心」,對同修產生了「怨妬心」,對道場產生了「虛榮心」,對道務產了「馬虎心」,對外道產生了「好奇心」,故修道要認理實修,才不致走入旁門左道之中。

修道之工夫在行「十善心」,去「十惡心」,以修「喜捨心」對治「貪欲心」,以修「慈悲心」對治「瞋恚心」,以修「明理心」對治「愚痴心」,以修「尊敬心」對治「我慢心」,以修「正見心」對治「邪信心」,以修「勤勞心」對治「懶惰心」,以修「惜福心」對治「奢侈心」,以修「讚美心」對治「責備心」,以修「感恩心」對治「懷恨心」,以修「誠實心」對治「妄談心」。

師云︰修道人要有忍辱之志,「忍辱之心」、「堅忍之心」,且要有「安慮心」能常思己過,不論人非,有功讓人,有過責己,才不致「心高氣傲」。「忍辱心」可以消災解厄,「忍辱心」可以添福少怨,「忍辱心」可以感心群生,「忍辱心」可以和氣致祥。

修道可貴的是在「直心」、「真心」、「發心」、「平常心」、「自在心」、「明朗心」、「感恩心」、「懺悔心」、「大公無私之心」。才能「明心」顯「道心」而有「心得」。老仙翁云︰常保「初發心」、「新鮮心」、「恆久心」,則成道有餘。

但願諸位前賢當自己認為自己「心有餘力不足」的時候,要自己告訴自己,老師只取我們一顆「公心」。我們本身就是佛,佛就該有佛的「心性」境界,有「菩薩心」有「慈悲心」有「愛心」有「耐心」有「恆心」,才能承擔拯救蒼生,化世界大同的使命與職責。最後祝福大家萬事皆能「心想事成」,並了結「心愿」還瑤台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