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言︰人有二十難
貧窮佈施難 豪貴學道難
棄命必死難 得覩佛經難
生值佛世難 忍色忍欲難
見好不求難 被辱不瞋難
有勢不臨難 觸事無心難
廣學博究難 除滅我慢難
不輕未學難 心行平等難
不說是非難 會善知識難
見性學道難 隨化度人難
覩境不動難 善解方便難
佛言︰人有二十難
貧窮佈施難︰
佛陀住世時代約在二千五百年前,有一對夫婦非常貧窮,窮到身上穿的衣服只是用簡單的一塊布包裹著,且平時出門夫婦還輪流穿著這塊布。有一天辟支佛來到這對夫婦家裡托缽化緣,辟支佛用慧眼一看知道這對夫婦前世苛薄一毛不拔,從來未做任何佈施,也未做救濟貧窮之人,今世才轉為貧窮家。
這對夫婦見辟支佛那樣莊嚴慈悲法相來到他家托缽,可是家中一無所有,只剩身上穿的衣服。辟支佛因此說出了他們前世因果的來由,起先太太不肯佈施,但先生執意要佈施,只有從身撕下一塊布,從門窗丟出去。辟支佛為了改變他們的因果也接受了他們的佈施,雖然只是一塊破舊的布卻是他們全心的奉獻。
有一天辟支佛聽佛陀說法時,持這塊布獻給了佛陀也把這件事告訴了佛陀,佛陀也很高興把這塊布接受了,就說用心全獻這功德非常了不起。國王在場也知道了這件事,想到國內居然還有如此貧窮之人,因此這國王發了慈悲心派國內大臣去調查。拿了很多衣服、食物、金錢給這對夫婦,這對夫婦衣食無虞後,就去聽佛陀說法,皈依了佛。在六度萬行中佈施是為第一,佈施能改變人的因果由難而改變成容易,由貧困而改變成安樂富足。
豪貴學道難︰
出身豪貴之人總覺難能有時間學佛,總覺學佛是件消極無意義的事,但是有一天發覺生命不再的時候,才會了解生命是您用盡金錢也挽不回的。雖然修道不能令人賺取大額金錢,卻能使宿世之定業,因為修道而改變今世來世的慧命,而讓累世所種下的惡緣,能在今世與來世當中改變它成為良好的善緣。
棄命必死難︰
俗語說︰「生死有命,富貴在天。」想死未必真會死,而貪生怕死或許死得比別人還快。三重市有位小姐想自殺,從樓上跳下來恰巧掉落在一個路過賣肉粽的人身上,小姐沒有死,那賣肉粽的卻死了。多年前有一位同修名叫陸旭東在人生旅程中常遭遇不如意,有一次自己想不開就跳海自殺,卻沒死,是被觀音菩薩救回來。求道的那一天很高興自己有再重生的這一天。而許多大學生到海邊游泳或垂釣卻不幸身亡,生死之無常真是難斷言﹗
得覩佛經難︰
能得聞佛住世說法,而能深入去探討,卻很難將佛道分粗、細、微、妙、玄,個中的奧理非智者所能領悟。南極老仙翁在唱道真品中說︰現今修道者惟有「煉心」二個字,這道盡修行者的精髓所在。
生值佛世難︰
有緣遇著佛出世,無緣遇著佛湼槃。今日雖是白陽期,仙佛常借竅顯化來教導眾生,這是我們眾生之福氣,而能遇佛說法解悟迷津。有一次在泰國普吉島開二天法會,除了仙佛臨壇開沙外,至畢班都未見仙佛借竅到壇,這可急壞點傳師及辦事人員,大家連飯都吃不下去了,在大家誠心的叩求之下,老師才慈悲臨壇,可見仙佛的顯化是非比尋常豈能當兒戲。
忍色忍慾難︰
食色人之性也,但要超凡入聖那就必須由色字當中去做克己的功夫了。本省台灣有一古剎關仔嶺碧雲寺至今已有三佰多年的歷史,主神觀音菩薩是由大陸至本地,相傳廟前有一口出米洞為菩薩所化,無論遠近香客至此多少,這口米洞就能出多少米甚為奇蹟,也不知那個時候誰將這口米洞挖大想讓米量增大,而從此這口米洞就不再出米,只留下聖蹟供後人觀看罷了。
宋朝江南有一人名叫林登雲,某年要到省城赴考,途經吳淞江,船靠岸停舟在一座高樓下過夜,三更半夜不知何因樓中忽起大火,突然有一個赤身露體少婦,從樓上窗口跳下正巧墜落在他的船中,林登雲見那女婦只穿褻衣唯恐她受寒就卸下自己的衣裘丟給她穿,讓她一面藉以遮羞,一面取暖,又顧慮到船夫看了她起淫念而非禮,就整夜挑燈夜讀不敢睡覺,等到天亮立即送她上岸,並囑咐她自己回家,然後才揚帆到省城。
考試放榜後林登雲僥倖被錄取了,主考官告訴他說︰當天在評閱你的試卷時因你的文章不及格,就把它放棄在一旁,可是那天晚上卻夢見關聖帝君,重新在你的考卷上批云︰「裸體婦,孤裘裹,秉燭達旦爾與我。」第二天起來時,你的考卷竟然已被放在錄取者桌上,而這次能中榜,想必是曾經積下很大的陰德得蒙關聖帝君親賜功名。可見一念之差別天淵,善惡之念影響深遠矣﹗
見好不求難︰
天下何者為美呢?何者為好呢?千萬人中觀點標準皆不一樣,石崇巨富亦嫌不足,彭祖歲過八百尚不夠,這是人心之不足蛇吞象,欲望的無窮難達極至,在於人的智慧從中抉取,善用自己的良知去造就影響,改變周遭的別人。
被辱不瞋難︰
學道的功夫,忍是必修的課程,凡成大功立大業的偉人,在忍字上定是下了很大的功夫,例如韓胯下之辱,關老爺刮骨療傷等。老祖師亦云︰有人打老朽,老朽自倒了,有人罵老朽,老朽笑呵呵,有人吐口水,任它自乾了,你也省力氣,我也免煩惱。歷代聖哲祖師在忍辱修持中,所下的功夫非常深湛,是為今修行者之借鏡。
有勢不臨難︰
權勢是一般人想追求的,但並非每一個人都能擁有影響力的權勢,如果是為官不仁而造了一世為官百世娼的悲劇,那就太可悲了。那八仙呂祖師生於唐玄宗。進士出身棄儒歸隱,拜漢鍾離大仙為師,在終南山修煉成仙,享萬世香火,君子應爭天下利,萬世的英名才是我們的理想目標。
觸事無心難︰
何謂「無心」呢?是當下去做一切事物而心不染著,也就是我們的「道心」「本心」。六祖亦云︰「直心就是道場」,當下所發出的慈悲心菩提心而不存任何目的與私心,這就是「直心」、「無心」了。
廣學博究難︰
今天是講求術業有專攻的時代,歷代軍師張良、劉伯溫、孔明等治國方針,無不通曉三藏十二部經、四書五經,天文、地理兵書等,所以古聖云︰久經讀畢方沾筆,窮究一生要閱盡古聖哲經義難,萃取先哲智慧廣加運用更是難。
除滅我慢難︰
見別人善惡者容易,但自見內心起心動念善惡者難,學道者的通病往往是自見小小成就見解高超就易起驕慢之心,豈知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,謙受益而滿招損。
不輕未學難︰
時勢造英雄,英雄創造時代,商朝哪吒太子刻骨割肉還父母,蓮花化身七歲就成道,先鋒部將為周朝立下了八百年基業,戰國時代甘羅拜相,秦奉為上卿,黃帝拜十三歲廣成子為師。雖然每個人都有佛性,但成道如牛角,所以學無先後,先達者為師。
心行平等難︰
人無時無刻不與十八界六根、六識、六塵輪轉不已,心與外界一切事物也只過是一種緣起緣滅,幻相所構成的心識的世界。隨著心滅這一切即停止,心念起緣相即起,外在的不平等,善惡之相本是心地的矛盾與衝突所形成的現象,所以花開花謝皆有道。
不說是非難︰
俗語說︰「心好壞沒人知,但是這隻嘴巴最利害。」在這人的世界裡見是非好壞而不去說是很難的,所以孔老夫子說︰「是非之心止於智者」對一件事的好壞,須從多種角度去看,或許是比較客觀,三思而行,三思而後語。
會善知識難︰
世上知音難求?何者為道的知音,仙佛的知音人呢?即使是一首很平凡的歌曲,但是在一位琴師手中可彈奏出如天籟之聲,動人心弦,因為那是用他的生命,用他的靈魂淋漓盡致的把它表現出來,可見優美樂曲如同人的生命靈魂那樣美,這是生命本質。在我們周遭一切人事物中,所發生的事對我們都有領悟,無論是一草一木皆可能成為你的善知識。
見性學道難︰
千錘百煉方成金,精雕細琢始成玉,所以見性的功夫非一朝一夕而能成就,若能一時的了悟或許只是短暫的覺知罷了。與佛大徹大悟了解宇宙之真相之佛性怎能比擬,所以佛智無涯而學佛也無涯了。
隨化度人難︰
人如其心心如其面,而心中的喜怒哀樂就在現在這五官之上,而人心之不同也各如其面,佛渡有緣人,道是因人而說。所以 普門品 云︰佛有三十二種化身,欲度不同階層的人,遇帝現帝身,遇凡夫現凡夫身。我們皆是 老的分靈。道已開闡全世界,無論是政府宗教首長以至平民,只要在道的薰陶之下皆成為 老彌勒一家人而化娑婆世界成蓮花邦。
境不動難︰
人對內心存有的以及外在的境界都是很執著,從無開始到有,從一到二,從絕對到相對的世界,從大小、好壞、美醜、長短等皆是心的分別作用,這分別執著的心究竟能在心中存放多久呢?心的變化是時常隨外境而做改變的,所以對境心數起。如果心執一而不變,這是一種心的執著,執著 越多,心裡負擔就越沈重,比背上有一百斤的東西還重。如果是以一種不執著的心來應物,因心中無物,所以心量越廣越空,所能容納的世界就越大,千山萬水就能盡收在眼底,而能放眼看天下了。
善解方便難︰
彌勒甚深微妙法,千生萬劫喜相逢,我今依教勤受持,性相圓融一貫通,應生兜率淨土中,蓮開即見慈尊容,悟徹緣生第一義,誓隨彌勒演真宗。這是彌勒發愿文與迴向偈,願眾生同證佛道,願佛法普照一切眾生。世上最好的佛法是你我皆能受持,世上最好的言語就是一聲-感謝你,世上最快樂的事業,莫過於心中無事。國父說知難行易,事實上知易但行難啊﹗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