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

17 中庸概論

子程子曰︰「不偏之謂中,不易之謂庸。中者天下之正道,庸者天下之定理。」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,子思恐其久而差也,故筆之於書,以授孟子。其書始言一理,中散為萬事,末復合為一理。放之則彌六合,卷之則退藏於密,其味無窮,皆實學也。善讀者,玩索而有得焉,則終身用之,有不能盡者矣。

中國文化的瑰寶

中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,在這宇宙之間萬象紛紜,但事事有理,物物有則,所以森羅萬象,井然有序。這蘊藏萬象的理則是一貫相通的,在天曰天理,在地曰地理,在人曰性理,在事為事理,在物為物理。如 皇訓子十誡云︰「道在天,天清爽,棋盤動轉;佈星斗,運日月,一氣流行;道在地,地凝結,潤育山川;生萬有,長萬物,賴一而成;道在人,人得生,知覺動轉;人有道,不知有,故難超生。」

中是本位,中是源頭,中是原點,中是核心,中是歸零,中是專一,中無偏差,中無對待,中是本分。
天是一大天,老 是大靈源(靈性的根源),是中;人是一小天,天下眾生都是老 分靈,也是中。
程子說︰「中是什麼?不偏之謂中,中就是不偏不倚。庸是什麼?不易之謂庸,庸就是不會改變的法則。」

相對中有絕對

這天地間什麼東西不偏不倚?美與醜,好與惡,高與低,上與下,離與合,收與放,明與暗,剛與柔,動與靜,陰與陽……。這世間充滿了相對的現象,比喻不完。在對待的情境中看,一切都是對待–美,有更美的,美要看跟什麼做比較,以什麼標準來比較。所以道德經才說︰「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。」這是相對的現象,所以都有所偏倚。

那麼,什麼東西不偏不倚?當一根棒子要橫放在一個支點上時,如何使它不傾倒的放置?是不是要找出棒子的中心放置才能不傾倒,這個中心就是不偏不倚。

現象界一切有情眾生,沒有一個離得開生老病死,一切事物也都脫離不了成住壞空。春夏秋冬四時運行,是地球依循軌道對太陽公轉才生的現象,地球繞太陽運行如有一點偏斜,就會導致四時失序,天災地變。火車行駛要行軌道,輪船要行水路,飛機也要行航道,都有其應行之正道,這應行之正道就是中道,就是本分。

人也有人的中道,人的本分,人的根源,人的正道。由人的道可以達天的道,認識自己的中,可知萬事萬物的中,可知天的中,因為天人本相通,天人本一貫。

天下之定理

庸者天下之定理,這天地間有沒有不變的法則?有。有生就有死,生老病死是生命不變的法則。有成就有毀,成住壞空是現象不變的法則。森羅萬象永遠在變易,有沒有東西永遠不易?

因緣生滅是表相,表相背後的本體從來沒有改變。靈性輪迴生死,變來變去,那個靈性真我的本質從來沒有改變,改變的只是表相。

認識天地間雖然森羅萬象,自其變者而觀之是瞬息萬變;自其不變者而觀之是本自不動,我們的性靈不動,從無常的現象變化中可以體悟真常之道。六祖壇經有云︰「何其自性本自清淨﹗

何其自性本無生滅﹗何其自性本不動搖﹗何其自性本自具足﹗何其自性能生萬法﹗」一切萬法,不離自性。這不動不搖,亙古長存的自性就是我們的中,我們的中道。

孔門心法

這篇中庸朱子章句序,是孔門傳授心法。心法就是心地法門,如同禪宗的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是離名絕相,以心傳心的法門。人的性如海,心是源頭,所以說性海心源。

就人的命運來說,心念決定言行,言行決定習慣,習慣決定人格,人格決定命運……。心是源頭,心是根本。心法是無上大法,是根本大法,是不二法,是究竟法。

在道統的傳承中,東方前十八代祖師︰伏羲、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、老子、孔子、顏子、曾子、子思、孟子,祖祖相傳,傳的是心法,禪宗六祖云︰「自古佛佛唯傳本體,師師密付本心。」

子思寫中庸是恐怕年久日深,降本流末,怕所傳變質了,所以書寫下來,將這心法奧旨做個記載,中庸所談的是孔門心法,子思將它傳給了孟子。

一本散萬殊 萬殊歸一本

「其書始言一理」,中庸這本書,開始談一理,這一理貫通一切理,無窮的事相歸於一理。五教聖人都在闡揚這一理︰儒家執中貫一,佛家萬法歸一,道家抱元守一,耶教默禱親一,回教清真返一–都是一理。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是一理;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是一理。

「中散為萬事」,中庸書中部分,一本散萬殊,由一理延伸到許多的事理,千萬的事理追本溯源則同為一理。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,萬里無雲萬里天;一月普現一切水,一切水月一月攝。

「末復合為一理」,最後萬殊歸於一本。道生天、生地、生萬物,老 是 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。天地人三才,天是老大哥,地是二哥,人排老三,要效天法地。四海之內皆兄弟,要民胞物與,要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,這才是體天之心,行天之道。

「放之則彌六合」,這一理以大觀之,大無其外,三界十方彌滿。自然法則蘊藏在一切事物當中。在人這一理就是心,我們的自性也是廣大無際,彌滿一切。心可成天堂,心也可做地獄。心的變化無量,有千百億化身。六祖壇經有云︰「慈悲即是觀音,喜捨名為勢至,能淨即釋迦,平直即彌陀,人我是須彌,邪心是海水,煩惱是波浪,毒害是惡龍,虛妄是鬼神,塵勞是魚鱉,貪嗔是地獄,愚癡是眾生。」這全是心的變現,所以說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。

「卷之則退藏於密」,這一理收回來,以小觀之,小無其內。法界中一切事物無論多大,無論多小,這一理都在其中。我們自性收回來就是明師一指處,這是根本來路,是因地,是總開關,是總樞紐,掌握了這根本可以成佛作祖,可以成聖成賢。

明體達用

這放與卷,一個是用,一個是體,能明其理,則能明體達用。
道︰靜、體、卷、內聖
德︰動、用、放、外王
細細去體會,滋味無窮,一切現象變化不脫於此。中庸所論皆是實學,實者不虛,沒有虛言,皆真實不虛,至理名言。
「善讀者,玩索而有得焉。」善於讀經的人,體會經中實義,印證於生活,玩味追索其意義,就能有所體會。

聖人之過於凡夫者,在於擇乎中庸,朝於斯夕於斯,念玆在玆,力行不怠。道尚躬行,不在言說,不下一番沉潛錘鍊的實證功夫,很難有真正的體會。中庸之道尚篤行,行之不篤,乃信之未堅,因此必須躬行實踐,老實修行。

聖人覺性,凡夫迷性,聖凡之分只在覺與迷而已。須知人人各有一部中庸,身中藏之久矣,這部中庸就是人人皆具的自性主人翁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