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家常談到所謂「對治悉檀」,就是針對眾生的貪、瞋、癡等煩惱,應其所生之病而所施加的法藥,這是為了滅除眾生煩惱與惡業而設施的教法,因為能斷除眾生諸惡,故又稱為「斷惡悉檀」。「對治悉檀」最典型的法門就是「五停心觀」。「五停心觀」,顧名思義就是五種「停心」的觀法。「停心」就是將煩亂、雜念紛紛的心給停止,使雜念能逐漸減少,既而進入無雜念的狀態。
佛說方便法有八萬四千種,應機應緣而活潑用事,「觀機逗教」、「應病與藥」,本來就是佛陀教化眾生的智慧。由於眾生根機深淺不同,執著於三心四相,無法了悟「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」的道理,身口意容易造下無邊無量罪業,導致社會人心不安,佛陀乃借由種種法門,期使眾生能有所依循,遠離三毒,守住五戒。譬如對多欲眾生說「不淨觀」,對多瞋眾生說「慈悲觀」,對愚痴眾生說「因緣觀」,對多障眾生說「念佛觀」(原名「界分別觀」),對散亂眾生說「數息觀」,這五種觀想總稱為「五停心觀」。
「五停心觀」的原始立意,就是針對眾生的根本煩惱︰貪、瞋、癡、散亂與業障,所開出的對治藥方。
無明煩惱對眾生所造成的障礙,是貫通世間與出世間的,一個人惡習太深,煩惱太重,不要說是修習出世間的解脫法門,即使是世間的讀書進學,習藝謀生,乃至於立身處世,成家立業……等等,都會遭遇到很大的障礙。所以五停心觀不僅是修道的法門,用在升學考試或是謀職創業等世間法上,同樣也是一項必要的利器。因為它可以整治我們的身心,安頓我們的身心。
「五停心觀」是聲聞乘修定的入門功夫,又名「五觀」、「五度觀門」、「五門禪」,其大致內容介紹如下︰
一、「不淨觀」︰可以對治貪欲、淫欲。
不淨觀是指觀想自己或他人肉體的骯髒、齷齪、不堪,或者眼前所欲求之物的污濁不淨,以治住無止盡的貪淫妄想。譬如錢財,無論鈔票銅板,經過無數人次的傳遞使用,上面滋生多少細菌?即使潔淨如新,這些錢財的來源又是如何,真的是用心血、勞力流汗賺來的嗎?只要有一丁點的不乾淨,便是罪業禍害的開始,我們便不應該拿取,或者適可而止,不要拿取過多。
佛陀當年跟阿難外出,看到地上有幾錠來處不明的黃金,佛陀說那是毒蛇,阿難附和說確實是毒蛇。一對農夫父子隨在後面,聽到毒蛇,好奇趨前察看,卻看到一堆黃金;一方面取笑修行人是傻瓜,一方面便興高采烈把它拿走了。沒多久,政府追查國庫失落的黃金,追到農夫家裏,把父子倆當作嫌疑犯關進監牢中。父子倆感慨萬千,在獄中一直說被毒蛇害慘了,獄卒聽到毒蛇,以為是另一個人,就問他們怎麼回事,父子把從修行人那兒聽到的話說了一遍,原來因為誤認「黃金是毒蛇」而起了貪心,並非真的竊賊。官方問清楚始末,既已追回黃金,就把父子倆放了。非分之財,隨時可能反噬自己;身外之物,真的不能貪心妄想啊﹗
又譬如女色,雖然外貌亮麗可人,但焉知其身體不是被百病所纏?縱然無病,難道眼耳鼻口不會有髒物存留?感冒傷風固然會流鼻涕、皮肉腫瘡也會破皮流膿、五日不刷牙漱口即生異味、身體不適屎尿必有惡臭、生理期間也會排出污血。眾生只看到外表色相的一面,心生貪愛,執著愈深,痛苦煩惱愈甚。佛陀於是教導眾生,借由觀想自身他身、萬物色相種種不淨,以減少淫欲貪愛。說起來,這是一種消極的「遠離顛倒夢想」的法門。
另外,像四念處「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」,就是指四種正向念頭的意思。其中的「觀身不淨」,只是觀想自己的身體內、外都不清淨、很污穢,而「五停心觀」所說的「不淨觀」,甚至要觀想屍體的腐爛過程︰流血水、腐爛、蟲咬,而產生一種害怕、厭惡的心理。這是對治男女情欲最有力量的方式。「不淨觀」是從捨欲離淫,進入梵行乃至六根清淨位的初門。
二、「慈悲觀」︰可以對治瞋恚。
有些人常沒有任何理由而生無明,說發怒就發怒,傷人害己甚至波及無辜,這種現象叫做「違理瞋恚」,也就是「無理取鬧」。有些人嫉惡如仇,自己尚未行善,卻見不得別人為惡,忍不住時就生起瞋心,稱為「順理瞋恚」,也就是「得理不饒人」。有些人以為自己所得的法、所持的觀點才是對的,別人所說所行都是錯的,因此與人爭論,瞋怒不已,這叫做「諍論瞋恚」,也就是「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」。佛陀開示眾生,用「生緣慈」來止息違理瞋,用「法緣慈」來止息順理瞋,用「無緣慈」來止息諍論瞋。
再說到戒淫觀想,也可以用到「慈悲觀」。那就是眼前所貪欲之女色,說不定是身世可憐、家庭清寒,全家要靠她來支撐的人;也許她是有個寡母的孝順獨生女;也許她是個單親媽媽、有個稚子需要照顧;也許她正被重病或不治之症所苦;也許她是學校裏的高材生、同學見賢思齊的對象;也許她是趕著夜路、急欲回家團圓的出外人,一念慈悲心起,淫想自然會慢慢平靜下來。
「慈悲觀」的運用,最初修行必然是教人觀想慈及親愛之人。其次當修慈及陌路、一般眾生。終當修習,慈及怨憎、冤親債主。這跟儒家的「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」、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的道理相近,只是還觸及怨憎冤仇之人,那就益發不容易了。「慈悲觀」是從慈心不瞋恚,進入平等大慈悲之大菩薩行的初門。
三、「因緣觀」︰可以對治愚痴。
因緣觀是觀十二緣起以對治愚痴的觀法。對於誤認諸法是斷滅或常住之「斷常痴」,以
觀三世十二因緣來對治;對於誤認諸法是實有或實無之「有無痴」,以觀果報十二因緣對治之;對於執著有四大五蘊和假名眾生及世界之「世性痴」,以觀一念十二因緣來對治。
剛開始修習因緣觀者,當教其觀想過去世及未來世之生死流轉與還滅。已進入修行階段者,初階段觀成後,當教其觀想現在世的生死流轉與還滅。至於外習因緣觀者,則通觀三世十二支因緣段落的生死流轉與生死還滅。因緣觀是從明察生死來去的因果關係而進入大解脫慧的初門。
說到戒淫觀想,如果用到因緣觀,那就是將對方視為自己累劫多生以來的親人。佛陀帶領門徒路經荒山野地,向散落的枯骨膜拜,佛陀說︰「生死骨如山,你怎麼知道他不是你過去世中某一世的親人呢?」眼前你所貪愛覬覦的女色,說不定是你過去世中的母親、阿姨、姊妹,或者妻子女兒呀﹗
所有今生今世遇逢的人事物,都是過去世中的因緣和合所造就,也許是善緣來報恩的,也許是惡緣來報仇的。我們沒有宿命通,無法知道過去世中的因果輪迴,但是要把握今生今世所遇到的一切緣,珍惜它完成它,隨緣了緣,千萬別在貪心妄想之下,又造了另一段孽緣。
四、「念佛觀」:可以對治多障。
念佛觀是念佛的應身、報身、法身,以對治業障的觀法。在我們的過去世中,身口意所造作的惡業,未來都會招惹果報;如果在未報的中間,想要修德行善,惡業往往會障礙善道,就稱之為業障。解決之道,以觀應身佛相好光明,對治昏沉蔽塞障;以觀報身佛功德巍巍,對治惡念思維障;以觀法身佛空寂無為,對治境界逼迫障。
「念佛觀」又稱為「界分別觀」,是從分析人生現象而進入無我、無相、無著之大般若海的初門。「念佛觀」是從觀像觀想的有相念佛而進入空、無相、無願之三解脫的初門。業障多的眾生就用「念佛觀」來對治。一般說來,念佛可以消業障,持咒可以治病。不過有時候念觀世音菩薩也是一樣可以治病,一樣可以消業障。
由「界分別觀」對治淫念,就是觀想四大皆空。人身由地(骨肉),水(唾液、汗尿、精血、淋巴),火(體溫),風(呼吸)四大因緣和合所形成,哪有什麼美麗可言?西方有句諺語說︰「美貌是膚淺的。(一層皮膚的深度)」為了那層皮膚,多少人處心積慮?多少人朝思暮想?等到百年歸空,還不是糞土一堆?
眾生從無始以來,總是執身為一,計較這是我,那是我所有的、我所能的。無始無明,無生無起,純屬虛幻,所以才說從無始以來。可是眾生根器淺薄者,又要追根究柢,問無始究竟多久以前?如果回答無始是很久以前,那表示仍是有始。殊不知身者因緣和合,是假有之體,無有我體。
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說「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」,《清靜經》也說「觀空亦空,空無所空;所空既無,無無亦無」;身是菩提樹嗎?菩提本非樹﹗本來無一物,什麼又是你所愛呢?
五、「數息觀」:可以對治散亂。數息觀是以計算自己的出息、入息,對治散亂的心念起伏,而令心念止息於一境。
數息觀有六種因相,即數、隨、止、觀、還、淨,這六因具足,才算圓滿,因此又稱為六妙門。一般開始學禪打坐的人,大半都是從數息觀入手的,數息觀又有數息、隨息、觀丹田三個層次。
「法無高下,應機者妙;藥無貴賤,對症者良。」佛法雖有八萬四千法門,但是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。」一切佛法都是為了指引我們走向成佛之道,因此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修持法門,而能心無旁騖的一門深入,必有所成。數息觀是從安定散亂心而進入如來禪的初門。
當你數吸氣、或是數呼氣數得很順暢以後,不妨以念佛來配合數息。你可以在吸氣時念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」直到吸完氣為止;呼氣時也一樣念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」。你也可以念幾聲再吸氣,跟著這個氣息念佛,也很容易達到念佛三昧。
人遇逆境或令生憤懣之境,最好也能用數息觀來對應,倒數計時「十、九、八、七、六、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、」如果第一次數完了,仍氣悶未已,第二次就要減低速度,更加緩慢數息,「前進一步想一想,退後一步想一想」,直到氣平心和為止。至於心生淫想,也可以用數息觀來對治︰多作深度呼吸、倒數計數,再配合其他「不淨觀」、「因緣觀」、「慈悲觀」、「念佛觀」,效果會更好。
在修行法門中,有所謂四念處的修行,也就是「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」,這是從五停心觀的法門衍伸而來,是從修定進而修智慧的法門。如果只修五停心觀,那是修「止」,「止」的功能最多是能夠入定,無法產生智慧;但是經過五停心觀,再修四念處,就能生智慧而得解脫。
因為「止」有「停止」與「定止」的意思,惟其先將惡念「停止」,再轉而「定止」於善途,才是真正所謂「轉念」。但願同修道伴能多認識五停心觀,面對諸多考驗與誘惑,運用「不淨觀」、「因緣觀」、「慈悲觀」、「念佛觀」、「數息觀」來對治,相信修行路上會更順遂,智慧也能更得到開發,進而獲得真正的解脫自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