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

1 管窺道的真義

前言︰
聖經上說︰「道是真理、道路、生命。」但要真正了解道的內涵,聖經上的定義似乎不夠具體,它似乎祗是個概念。要掌握道的內涵,非要深入三教的經論不可。
惟,道是超越語言文字,真理的領域是不假言說的。老子說︰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」

先賢也說︰「真道離言絕相,落入言詮便已失真。」老子也要我們絕聖棄智才能獲得真知。
話說回來,無「法」不能入理,無相不能顯真,因此以下不才就不揣淺陋以「以管窺天以蠡測海」的方式,也就是瞎子摸象的方式來探勘一下道的端倪以及道體的特性。

道是宇宙大本體,其豎窮三際,橫貫三千。
時間上跨越了無窮盡的過去、現在以及無窮盡的未來;空間上則含包了三千大千世界。放之可彌六合,卷之退藏於密。

以靈性論,道是上帝。
聖經上說︰「太初有道與上帝一體,道即上帝,上帝即道。」

道是宇宙萬法的源頭。
道生天生地生萬物,因此祂是天地之根,人性與萬物的本源。人間浩瀚的學問由道發明,三藏十二部經、道法、儒學由道上來,因此,道是萬法萬教的本宗。

道是靈識大本體。
中庸上說︰「天命之謂性。」告訴我們,眾生的靈性是上天賦與的。上天
老母即是靈識大本體。大地眾生無一不是 老母的分靈。

道是絕對的法則。
世間的一切都是相對成立的,而且變化不已。故世間沒有絕對不變的事物。唯萬事萬物的變化有一定的法則,這個變化的法則是絕對不變的,它即是道。

道,入世則是正當的途徑,行為的準則;出世則為回天的覺路。
道應用在入世,則是人道思想,道德的準繩,行為的規範;出世言,道體於人身之處所即是生來死去的正門,找到身上的道體,回天之路明矣﹗

道,超越天地。
天地未生之前,即有道的存在;天地毀壞之後,道依然故我。只是天地未生之前,「天地在道」;天地生成之後,「道在天地」。

道,超越色空的不二法門。
道是虛空之體,含包萬物,稱之為真空妙有。真空是空,妙有是色,真空妙有一體。故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。色空一體,故稱不二法門。
又,色空乃兩個極端。眾生大都偏執一端。執著色的人,陷入形相的迷障;執著空的人,陷入斷滅、頑空的死胡同。唯有放下執著,超越色空,證悟色空不二的人才能與道契合,得大自在解脫。

道是諸經之師,諸佛之。
千法萬法道上來,故道是諸經之師;道生育萬物,佛子也在道的蘊育中,成佛作祖依然在 老的懷抱,故道是諸佛之母。

道乃萬德莊嚴。
道是萬德的聚集。各種德行的極致,即與道契合,因此道乃萬德莊嚴。惟仁者見其仁,智者見其智。

道乃廓然大公,無私無我。
子曰︰「民胞物與。」天地萬物原本一體。在物質世界中有物質形體存在,才分出你我;在道體內卻是廓然大公,無私無我。

道乃平等心。
平等心即清淨心。在人世間種種「相對」的情境,由於人有分別心–差別感受的心,很難能夠操控自己。這些「相對」情境,指的是生死、窮通、貴賤、榮辱……等,而人就迷失在其中。


要想使自己的心不受這些相對的情境牽絆,唯一的出路是跳脫「相對」,走向絕對。換句話說,就是祛除咱們對相對事物的分別心,而以平等無差別的心去面對所有事物,這樣我們的心才不致被相對事物所擺佈而產生喜怒哀樂,悲歡離合了。這也才能契道。

道乃是離言絕相,超越邏輯推斷,思量辨證的。
當年在一次法會上,釋迦牟尼佛要文殊師利菩薩上台為眾生開示佛法,只見文殊菩薩上台默默地對著大眾一陣子,然後下台,眾生也一陣茫然,只有釋迦牟尼佛反而讚歎文殊菩薩開演了無上妙法。原來,文殊菩薩所開演的正是不假語言文字的無為法。
另外,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一輩子,卻在金剛經上說祂未曾說法,還特別交代,若有人說祂說法,是謗佛。因為說出來的不是道,道是說不出來的,說出來的都是教。道不是邏輯所能夠分析的,不是思量所能辨證的。

道的體認必須透過「自內證」來完成。
如上述的,道是不可言說,沒有形相的。因此要了解道,必須透過自心體會驗證,才能探知道的內涵。如果不透過「自內證」過程,只在紙上談兵,文字作業,畫餅總不能充饑,那是永遠無法契入道體,一窺真理的堂奧的。因此修行人聽道、研究經典,只在搜尋前人的腳步、悟道的線索、進道的軌跡,最後再由自身內心去體悟親證,一旦契入道體,嚐到道的滋味,這時候箇中滋味,也就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了。

結語︰
以上雖然說是探勘道的真義,其實從頭至尾也只是言語巧辯、文字戲論而已,與道不相干。真正的道仍在咱們自身性海,不假外求。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