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

21 留財與留德

一、前 言︰
我們中國人有一份很濃厚的家族觀念,尤其是父子之間的慈孝,兄弟之間的友敬,使我們中國成為禮儀之邦,也成為中國幾千年來文化的一個特色。
在這個觀念之中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慈愛,可謂無微弗至,勞而不怨的照顧、栽培與養育,一直至長大成人,成家立業。

在這個過程當中,做父母的本身刻苦耐勞,省吃儉用,卻想盡辦法,要讓自己的子女能夠吃得飽穿得暖,只怕子女比不上別人,都有「孩子,我要你比我好,比別人強」的心願,此種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的想法–讓孩子去學習各種的技能,最後甚至把一生的心血、產業全部留給子女,也認為理所當然,這一份親情實是無與倫比。

但是這樣的做法,究竟能給自己的子女帶來多大的幸福?而真正父母的慈愛,該是什麼?針對這些問題,大多數的人,可能從來沒有仔細的思量過。

二、兒孫自有兒孫福︰

人活在世上,為了生存而競爭,亦不過只為了衣、食、住、行四大要素而已,在其一生之中,營思計較,勞心勞力,除了一部份為了自己的享用以外,很多人都會有為子女留下一些產業的觀念,唯恐自己的子女將來在生活上有問題,或是不能立足於社會,而損及祖先的顏面。

然而卻不知古人云︰「兒孫自有兒孫福,莫為兒孫做馬牛。」這句話,兒孫自有他們自己的福份,實不用為了兒孫做牛做馬似的,而拖累了自己的一生。

我們來看一看,現在一些生活富裕的人,並不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留下了很多產業方富有的,反而有很多是白手起家空手創業而致富的。而現在生活過得潦倒窮困之人,並不是因為祖先遺留下很多債務要其清償不完才貧窮的,反而也有祖先留下很多產業,但在他們手中敗光的。

由此可以知道,是否遺留財產給與子孫,和子孫以後之生活是否能夠富裕,並非有絕對之關係。
人生於世上,一生都很順利的並不多,每一個人都有該受的業報,即使一生都很潦倒的人,也不很多,他也有該有的享樂與福份。尤其上天既然賜給我們這個寶貴的人身,就有足夠讓每一個人生存下去的條件。此正是俗語所云︰「一枝草一點露,天生我材必有用。」

除非自己作孽或自暴自棄,胡作非為。這正是老天給與人生存的一個特權。
在聖經裡,耶穌對門徒說︰「我告訴你們,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,為身體憂慮穿甚麼。」即勿慮衣食,因為生命勝於飲食,身體勝於衣裳。所以我們不必為了子孫的生活去煩勞操心。以現在年輕人的觀念,即使你為他安排出路,他也未必會依照你的意思去走。況且他們有自己的福份,自己的生活方式或理想,當父母的只要對他們關懷即可,別過於操心。因為關懷是愛護,操心則給了壓力。

三、富貴不超過三代︰

諸位前賢,我們要注意到的,凡是留財產給與子孫的,很容易讓子孫養成了驕傲、自恃、盛氣凌人的氣勢。而且富貴人家的子弟,往往不能體會一飯一衣得來不易,常處於飯來張口,要錢伸手即得的環境下,所以奢侈浪費的習性,便在不知不覺之中養成,相繼的吃、喝、嫖、賭等等不良的行為便會產生。這種惡性行為演變的結果,只有使其子孫不肖墮落罷了。

更甚的,上一代過世後,兄弟若不懂孝悌之理,導致爭奪財產,那時財產無形中變成了一把無形而且銳利的刀劍,不幸的話,它還成了骨肉手足相殘的利器,所以財產也因此成了家庭悲劇的根源,罪惡的陷阱呢﹗此等之事可說時有所聞。
諸位前賢可否還記得,在台北市敦化北路某賓館的創辦人,係一泰國華僑林國長先生,於六十六年一月卅日過世後,所遺資產超過十億以上,其妻妾數人與子女為繼承遺產爭執,造成他過逝二年七個月才下葬,並引發豪門恩怨,歷經十八年仍在訴訟中無法了結。

另在士林地檢署深入偵查一件偽造病歷案後,發現案情竟是因為一位家住天母地區,家境極為富裕的某姓男子,為和父母爭奪登記在他名下的不動產,以及在外結交女友所引起。據報載該男子父母在天母地區堪稱是大地主,不但在天母精華區中有無數房地出租,每月租金收入在百萬元以上,且資產總值可能在數十億元以上。

該男子是家中獨子,所以多年前名下即有他父母信託登記的十餘棟房子,據悉此人也早已娶妻生子,但一直有花名在外,生活也窮奢極侈,外傳他平均每月的花費都在六十萬以上,因此引起其父母極度不悅,時常痛罵他不成材。該男子為應付其龐大開銷,因而常常打登記在其名下財產之主意,但因權狀全在父母手中,所以在無計可施之下,便不惜和父母翻臉,同時向法院起訴訟,要求確認那批產業產權為其所有。

更激烈的爭執則是該男子私下要其某姓女友出面,擬將他名下的一棟房子出租,卻不巧被其髮妻看到,並通知母親下樓,結果雙方就大演鐵公雞,且雙雙掛彩,而告進法院,一路纏訟不休。

(奉勸法院不可走,若將法院左旁去,便見去完顯其義,再多財產將成空,請細體悟。)
有句俗語說︰「富貴不超過三代」,為什麼這麼說呢?且看第一代是「創業」,因白手起家,所以勤勞奮鬥,刻苦耐勞,加以節儉省用,因而逐漸累積財富。

第二代是「守成」,父母創業的辛勤能看得到,有的甚至經歷參與過,所以繼承父業後,尚能勤勞節儉,因此可能更加富有。

第三代是「享成」,祖父輩之創業艱辛沒有看見,從小在富裕之家庭內,要衣有衣,要食有食,無憂無愁,再加上父母為了事業,忙於交際應酬,疏忽對子女的管教,因而養成放縱、浪費、享受的個性,等到繼承父業之後,一方面由於養尊處優,又沒有經歷磨鍊,所以沒有能力經營;另一方面由於生活揮霍無度,漸漸的家產耗盡而落魄,終而坐吃山空。此即是富有不超過三代之道理。所以遺留財產給與子孫,未必對子孫有益,甚至反而有害。
另有俗云︰「一代賢,二代賤,三代掛鐵鍊。」

因第一代對賺錢很有辦法,不管正途或不正當之方法,只要能有錢賺皆行之,到了第二代作賤揮霍掉,而第三代已坐食山空,只有偷盜來用,結果受到法律制裁,帶上手銬吃免錢飯﹗

四、德蔭子孫︰

有句話說︰「遺財予子孫,不如遺德予子孫。」我們可看看有德者之子孫,世人看見他,就好像看見他的先人一樣,自然地會把對其先人的那份敬仰,在無形中加諸於其子孫之身,這種無上的榮耀,不是用金錢所能買得到的。
舉個最明顯的實例,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德業言行。

不僅深深的銘記在我們中華兒女的心懷中,而且他的教化更是遠被異邦外族。有次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子孫孔德成先生去訪問韓國、日本、越南等國時,當地的人民很多不遠千里而來,向孔德成先生參禮跪拜致敬,由此我們可看出遺德子孫影響之大。

菜根譚中有句話說︰「德者事業之基,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;心者後裔之根,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。」道德是建立事業的基礎,如果想要樹立長久不衰的事業,必須堅固道德的基礎,如有信用、不偷工減料。

心是子孫昌盛興旺的根源,心念行為正確,必會行善積德,子孫就會蒙受更多的德澤佑護。若心行不正,只在名利間爭逐而行不義之事,而成為害社會之人,此種人將會為子孫種下禍害毒因,使其子孫蒙受其惡果及災害。

太上感應篇內云︰「福禍無門,惟人自召,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。」每一個人不論行善、作惡,上天必有福報或惡報,這個報應,近在己身,遠在子孫,不可不防。

師曾云曰︰「遺財予子孫,未必能用之;遺經予子孫,未必能讀之;遺德予子孫,必能蔭子孫。」
遺財給予子孫,子孫未必能夠善用,不知善用則造罪。遺經給予子孫,子孫未必會去閱讀,等於廢紙一堆。但遺德給予子孫,其子孫必能得到護蔭。

遺財與遺德兩相比較之下,我們可以知道遺德對子孫影響之殊勝,這正是所謂「心善則子孫盛,根固則枝葉榮」之理。

經書云︰「一切財產都是天災、人禍、盜賊、官府及敗家子五家所共有的。」所以遺財給子孫,子孫未必就能享用到,世上之一切財物,雖你現在所擁有的,但那也是暫時為你所保管使用而已,皆將有落轉他人手中之時。有詩云︰「一脈青山景色幽,前人種田後人收,後人收得休歡喜,尚有收人在後頭。」又俗云︰「千年田地八百主。」猶如坐車佔座,到了站下車,座位就須讓人。

唯有德者才能居之,因為「德為財之主。」才能綿延不絕,而且蔭佑子孫,此正是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」之道理也。

五、培德之道︰

在今世之社會上,很多人以為書讀得多,拿到高的文憑,就能賺大錢,就能受別人的尊敬,這是錯誤的觀念,文憑高及財富多,只有讓人羡慕而已。
但一個人要是有德性的話,在社會上不但能受到別人的敬仰,在歷史上也能得到眾生的喝采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
在東漢時有位大學者,名叫楊震,曾講學廿餘年,當時儒生都尊稱為關西夫子。在楊震為荊州刺史時,常保舉有才能之人,當時昌邑的縣令王密就是由他所保舉。有一日,楊震因奉命接任東萊太守之職,路經昌邑,王密知道了,為了答謝楊震提拔恩情,在當天夜裡懷著一包十斤重黃金前去求見楊震,在臨別之時,對楊震說︰「為了答謝大人裁培之恩,特地送來一點薄禮,請大人收下。」說著就把包裹呈上。

楊震問︰「裏面是什麼?」回云︰「黃金十斤。」這時楊震氣得變了臉色說︰「這是什麼意思,難道我是為了貪圖金錢才保舉你的?當時是認定你是個人才,所以才保舉你﹗」王密趕緊解釋云︰「請大人不要生氣,在這半夜裡,我親自送來,沒有人知道,請大人收下又何妨﹗」楊震更氣答︰「誰說沒人知道,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,有此四知怎說沒人知?做人要光明正大,怎可在夜裡做虧心事,你太看不起我,也太不尊重你自己。」王密無奈只好原物携回,並將楊震之話廣為宣傳。

因為楊震的清廉不貪之德行而福蔭四代皆當太尉之職,並以「四知堂」牌額為傳家之訓。
宋 范仲淹有句名言︰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。」並以此行之,逝後每科舉皆有 范氏子孫登科。
中庸云︰「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」慎獨之工夫,自己獨處,不為人見之時,不可有虧心之舉。

先哲云︰「不以窮變節,時窮節乃見。」可知餓死事小,失節事大。切莫因嫌紗帽小,致使鎖枷扛,別只為爭品於朝,爭利於市。古有名言︰「橫財不發命窮人」財富不是靠貪欲而得,發財要有發財的命,發財的命是從積德布施而來的。

只可惜人見利而不見其害,魚見餌而不見鈎,若能視富貴於我如浮雲,到時兩袖清風朝天去,免得閭閻話短長,如此多自由自在。

記得釋佛曾臨壇批示訓文說︰「常富財寶無能侵奪。」什麼是我們的常富財寶,那就是「德」,因德是無形無相,故無人可侵奪而去。
我們常言,要行功了愿,建立三不朽之功業,但立德須有極慈悲之大善行,立言須文墨滿腹,才能有利眾生的言語,立功必在國家有危難之時。而今時勢不同,學道修道的我們,只須常存佛心,常說佛話,常做佛事,即可同行三不朽之業。

老前人云︰「我們是萬靈之道,活佛之徒,也是大時代的天使,我們應當效法活佛菩薩,存濟世的心腸,代天宣化,普渡眾原郎,建功立德,各處開荒,將來可道成天上,名留凡鄉,龍華會上名標天榜九玄七祖同聚天堂,也不枉修辦一場。」不要一味的只在事業、凡業上忙碌,因為這些不但我們以後帶不走的,我們子孫也未必能善加享受,如能為道造德,不但使自己造就果位,更可佑蔭子孫。

皇訓子十誡云︰「歸空的眾佛子西天而返,脫凡胎成聖體大羅金仙,爾九玄爾七祖共同脫苦,爾幾品他幾品共現威嚴。!故遺財與遺德兩者,實有天淵之別。
六、結 論︰
現在之福,積自祖先,不可不惜;將來之福,貽於子孫,不可不培。由以上所談,我們可以瞭解兒孫自有兒孫福,不要為兒孫煩惱,我們養育他們成人,自有他們生存的本能。最重要的就是應該為兒孫造德積福,這才是慈愛兒孫之正道。所以說,遺財遠不如遺德。
在祖先神龕上,唯有寫「祖德留芳」,而無「祖財留芳」,這就是最好的明證。
最後望諸位前賢,多「行有德之道,積有道之德。」並記住「善是持身基,德為傳家寶。」這句話共勉之。

1 則留言: